「在我們面前交會的是新店溪、萬聖溪,帶來獨特豐富的水岸生態。我們這個『寶村』正是如此特別地存在,身為『寶村人』要保留、要傳承後代,珍惜每一隅土地獨一無二的生態。」臺北市寶藏巖文化村協會總幹事詹智雄如此承諾。
寶藏巖位於台北市城南,坐落在公館汀州路與福和橋邊,1930年代中期台灣總督府的台灣軍駐軍以來,從臨時眷村、非法違建到學界爭取成為文化資產,2006年被美國重量級媒體《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譽為「台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不僅命運大翻轉,甚至有本事吸引國內、外藝術家駐點,打響國際藝術村的名號,成為「藝居共生」的實踐場。
藝術與生活共構—寶村的文化定位
2015年開張的寶村柑仔店,便是社區自營經濟模式的代表。從命名就明白點出,它的主要賣點就是復刻懷舊氛圍,從店面裝潢、商品挑選與陳列,到營業項目規劃等,充滿古早眷村的味道。詹智雄說明,打從規劃之初便設定,寶村柑仔店要實現自給自足的經營目標,也就是說,從原物料提供、成品生產到經營團隊,全都由社區21戶家庭包辦,只要搬離社區就不再任用。「正因為寶藏巖是臺灣首創的『活歷史保存聚落』,這樣才能實踐社區公共事務發展及共生性的理念。」詹智雄解釋。
這些年來,寶村柑仔店持續調整與改造,明確劃分出5項業務:1)商品販售,包括自製飲品、食品與生活用品;2)長者供餐,提撥一定比率盈餘,照護年長居民;3)一家一菜,每兩個月由社區居民攜手駐村藝術家各自準備一道菜共餐;4)時節工作坊,配合清明節手作草仔粿、端午節包粽、冬至搓湯圓;5)社區導覽。
其中,前3項是打從一開始就存在,本質上是社區居民聯絡感情的活動,但因效益有限,也無法將寶藏巖的獨特優勢推銷出去,於是2015年,協會密集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討論並規劃「寶村小散步」活動。試辦2年後,詹智雄確定商業模式可行,向政府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隔年拿到社會型計畫,可進用3名員額。
有機的堆疊,營造社區多元面貌
他定調,多元夥伴的工作重點在於「有機的堆疊」,意思是,持續、定期舉辦串聯活動,造成攪動、堆疊,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帶來迴響。「你一定要做,有做就有在動,人家才有辦法協助我們。這是我20多年來唯一的理念。」
為此,他積極培訓多元夥伴,透過認識及理解社區歷史,重新梳理社區發展脈絡,再從社區營造的角度探討各種傳承記憶的手法,用以創造向鄰近單位合作提案的機會,像是連結臨近的臺北自來水園區和「公館商圈協會」,將自來水博物館、地下水宮殿、寶藏巖文化村,以及公館商家串連起來,成為一套走讀遊程,一邊帶遊客深入探索寶藏巖後山秘境,一邊講述「藝居共生」十多年來的歷程和經驗。
協會也和周邊大學院校合作,其中臺灣科技大學的城南學院每年舉辦沉浸式夏校營隊,寶藏巖就是固定活動場域之一;2022年又和臺科大營建工程系合作展開USR(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社區更新活化與韌性提升─以公館城南聚落為例」計畫,讓文化資源共享、活化並共創。而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年前就積極參與寶藏巖的保存工作,與行政部門協調,共同爭取將寶藏巖保留下來。2024年,台大土木系和城鄉所師生又在寶藏巖合作完成一棟木架屋,成為寶藏巖的新景點。
2023年,協會再額外爭取到1名進用人員,因此拓展導覽範疇,以生態農園為媒介,將飲食文化重新帶回社區;此外,他也號召在地居民「出任務」,像是設置居民故事館「寶窩」,自力培訓居民成為導覽員,鼓勵他們在自訂時段,為遊客導覽社區獨特的聚落建築與藝術等元素。這些工作,不僅讓居民重新認識自身文化脈絡,也形塑出一種由下而上的社區自述力量,進一步強化聚落身分認同。
粽子、湯圓、草仔粿 DIY工作坊大熱門
詹智雄表示,寶藏巖社區獨有的村落文化及生態環境發展是工作的重點,他自己也在做傳承工作,將伯伯的經驗再傳承給新一代,「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任用的專案經理人郭家妤就是正在接棒傳承的年輕一代,她發揮社群媒體、行銷活動的專長,這兩年舉辦的活動即獲得來臺學中文的外國友人熱烈的迴響。
協會深知活動是串連居民與外界的介面。近年舉辦的包粽子、搓湯圓、草仔粿手作等節令工作坊廣受歡迎。最熱門的是包粽子活動,2025年光5月份就開了8場,就比去年的4場多出一倍。2024年加總草仔粿、湯圓DIY體驗活動,全年活動計24場共500人次參加,都較前一年17場300人增加可觀的數字,而這些都是因為「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支持而能展現具體成果。像草仔粿還保留最古早磨米瀝水的做法,做出道地的傳統美食,成了寶村的人氣點心,寶村也成了最能體驗傳統過節氣氛的去處,這展現了寶藏巖文化村協會傳承傳統文化的社會價值。
這不只是社區故事的延續,更是城市治理、文化創生與在地經濟的交會節點。從共居到共榮,寶藏巖文化村協會為我們示範了一條融合藝術、社區、勞動與自然的共生之路。
臺北市寶藏巖文化村協會-臉書官網
郭家妤 用創意行銷爺爺奶奶的社區文化
因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擔任協會專案經理的郭家妤,因為對爺爺奶奶的情感牽繫,決定回到爺爺奶奶居住的寶村工作和生活。擅長活動企劃與社群行銷的她,規劃出這幾年人氣爆棚的包粽子和搓湯圓活動,有寶村長輩傳統技術的奧援,她用力在社群媒體裡宣傳,吸引來臺學中文的外國人、想學包粽子的年輕人跑到寶藏巖參與,場次不斷加開。郭家妤還讓寶藏巖菜園裡的大白鵝成了宣傳代言人,擬人化一舉一動都吸睛。她用都會區裡的菜園、白鵝、包粽、草仔粿,打動城市人的心,成功行銷寶藏巖。

▲寶藏巖聚落依山傍水,離塵不離城,依地形建屋,彷彿小九份。(來源:維基百科: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 | ![]() |
▲寶藏巖文化協會努力保存和記錄這裡的生活軌跡,遊客探索社區弄巷,充滿發現的趣味。
![]() | ![]() |
▲協會每年舉辦的包粽、搓湯圓、草仔粿手作活動,讓寶村裡的爺爺奶奶也動起來,總是吸引滿滿遊客。

▲協會裡的工作同仁都是寶村人,夥伴的孫子也成了延續寶村文化的希望。

▲寶藏巖文化協會總幹事詹智雄努力保存這個類眷村聚落,讓它成為台北市重要的文化資產。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林郁軒、周玉文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