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的重新開幕現場。歷時兩年整建,空間不僅新增了寶來窯、活動廣場與體驗教室,也進一步拓展了文化體驗與在地共學的能量。「我們是勞動部生出來的囝仔,」寶來人文協會執行長李婉玲感恩地說,這場重啟也像是一場成年禮,是對十多年來地方工藝與就業培力的一種回應。
從2012年開始參與勞動部「培力就業計畫」,協會以創造在地工作機會為起點,透過手作工藝與文化策展逐步發展為聚落品牌。如今,這座基地不僅被視為觀光體驗場域,更成為地方創生與社區經濟的實驗室。
站在這個節點回望,這不只是空間的更新,更是寶來人文協會一步一腳印累積出來的地方實踐成果。從災後重建開始,他們以手作工藝與共學為起點,一路走到今天,讓寶來的觀光產業有了不同的樣貌,也讓協會從社區的陪伴者,成為生活風景的創造者。
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高雄六龜,寶來地區成了災後重建的前線。隔年,李婉玲與一群地方婦女與青年組成「寶來重建協會」,希望讓人留下,而不是離開。2012年,協會開始參與「培力就業計畫」,正式轉型為「寶來人文協會」,從社區支持系統邁向地方產業組織。
發展三大生活品牌,自力創收成功撐過疫情
協會以「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為基地,逐步孕育出3個核心品牌:結合柴燒與山林意象的「寶來陶」、運用在地植物染料的「日作染」、與傳統土窯烘焙融合食農教育的「土窯胖」。這三個品牌構成了協會經濟實踐的支柱,也成為寶來對外的象徵語彙。
多年來,協會持續創造在地就業機會,並以文化體驗與手作課程吸引大量遊客造訪。從DIY陶藝、植物染布、土窯披薩,到深度導覽山村生活史。
但這條路也不是一路順風。李婉玲回憶,2020年協會迎來一個關鍵轉折。「那年我們沒有申請勞動部的計畫,想靠自己拚拚看。」她說,協會留任所有的人力,「自己賺自己的薪水」。
這並不輕鬆。專職8人、兼職2人,每月約30萬元的薪資支出,其中除了工資外,也包括健保、勞退等福利。「我們的員工並不只是領基本薪資,而是有一份包含基本保障、可以安心生活的工作,」李婉玲說。
她強調,即便協會只是損益平衡,對社區來說依然意義深遠。「這表示我們能穩定營運,員工也有一份可以安心依靠的工作。一位員工背後往往是一個家庭,影響所及,可能還包括長輩與孩子的生活穩定。」
然而,正選擇自立經營時,世紀大疫情來襲。她坦言,當時做過財務評估,估計大概只能撐1年。「但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南橫有條件開放,意外吸引了一批散客,加上電商商城的宅配收入,我們撐過來了!」
致力永續營運,成為在地就業重要力量
「莫拉克風災之後,寶來的觀光產業幾乎得從零開始,我們知道光靠溫泉或風景是不夠的。」李婉玲回憶,當時協會重新思考地方經濟的底層結構,於是在重製觀光產業的同時,加入了人文與社會關懷的元素。「我們想要的不只是帶來人潮,更希望這些人潮能為在地留下就業與價值。」
她坦言,協會之所以能成為寶來發展在地就業的一股重要力量,是因為從一開始就不把自己定位為單一產業的推動者,而是從生活出發、與社區共構。「在培力就業計畫的最後三年,我們其實就已經開始思考轉型。」她說。
這個轉型不是抽象的。「我們開始嘗試讓單一品牌結合返鄉青年或地方業者,發展出更永續的營運模式。」她舉例,像是與十八羅漢山自然人文協會合作,培訓環境教育解說員;又或是整合社區匠師資源,朝向職人精品與六龜地區聯合品牌邁進。
「運用我們原本就有的資源去解決問題,也因為這些年的合作經驗,社區之間建立了一種彼此信任、可以一起走下去的基礎。」李婉玲說。
下一步:向南串連,走出自己的區域路徑
「六龜剛好在南橫公路的節點上,」李婉玲說。從旗山、美濃一路延伸到六龜,這條「旗美九鄉鎮」的軸帶,長年被視為高雄的後花園,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生活脈絡,而寶來人文協會,正是這片土地上的一處實踐據點。
「我們一直在做的,是希望打造一個南方的工藝與生活基地,不只屬於寶來,而是屬於整個區域的。」她說。協會這些年不只推動工藝、辦活動,也默默承接著教育、培力與照護的工作——陪孩子長大,也陪長輩老去。
「我們走得很慢,」她笑著說,「但從來沒有想過停下來,方向也沒有變。這條路雖然不容易,卻是我們對這塊土地最真實的承諾,也是讓人留下的理由。」
高雄市寶來人文協會-臉書官網
李婉瑜 轉職10年,社區工藝的傳遞者
原是幼教老師的李婉瑜,2012年加入寶來人文協會,是該會加入「培力就業計畫」的第一批成員。在陶藝家的帶領下,一點一滴摸索、練習,從成形、上釉到燒窯,如今已能自行設計並開發作品,成為寶來陶工坊的核心陶藝師之一。燒窯所用的柴,取自在地的龍眼木與蓮霧枝枒;靈感則來自生活。她指著一只碗說:「這款是以南橫天池的雪景為發想。」碗身覆著奶白釉色,如霧如霜。
從一個陶藝小白到今天能教學、創作並與客人互動,她說:「看到有人回頭來買我們做的東西,那種成就感,是教小朋友時從沒體會過的。」
2024年,寶來人文協會因持續推動地方工藝而獲得臺灣工藝獎肯定,她也見證了這條路從零開始到社區發光的過程。

▲寶來人文協會孕育出3個核心品牌,其中,結合柴燒與山林意象的「寶來陶」,在2024年獲得臺灣工藝獎「協作獎」。
![]() | ![]() |
▲寶來人文協會自創的陶杯伴手禮盒,充滿人文風味。

▲寶來人文協會以「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為基地。

▲寶來人文協會執行長李婉玲在地耕耘十多年,最終夢想是打造一個南方的工藝與生活基地。
培力就業計畫案例故事
撰文:夏綠蒂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