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轉變,來自於一種緩慢但持續的協作累積。從社區發展協會開始,居民被動員起來,思考菱角殼是否還有第二次生命的可能。而後,各社區共同出資,成立了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著手進行菱角殼的回收、炭化與加工。最終,這些轉化出的產品,經由那顆炭國際有限公司設計包裝、導入市場,讓原本無用的廢棄物進入生活、走進產業,甚至變成出口品。從社區到合作社,再到企業,這樣組織化的垂直整合農業廢棄物,讓一個原本零價值的資源,變成官田產業創新的起點。
關鍵推手是李政憲——「那顆炭國際有限公司」創辦人。他來自高雄左營,畢業於成大化學系與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研究所,專業原本是孔洞材料合成與環境工程應用,過去曾從事石化研發,也在海外經營過珍珠奶茶品牌連鎖。如今,他是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的理事。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 助合作社扎根
回顧2017年,李政憲接到成大恩師林弘萍教授的邀請,請他協助開發官田地方特色伴手禮。他來到官田,發現這個被稱為「南科後花園」的地方,坐擁湖光山色的烏山頭水庫、廣大的農地、甚至還有水雉棲地,但卻有一個尚未被解決的環境難題:每年有上千噸的菱角殼因無法妥善處理,而成為污染源。
「官田菱角佔全台產量7成,是官田人的生活記憶。但在高產背後,廢棄殼成為環境負擔。我想,若能從這裡下手,也許就能改變地方的未來。」他說。
初期,他每天從高雄通車往返官田,一天來回150公里。人生地不熟,也沒有人脈,卻因為「要解決堆積的菱角殼是件有意義的事」而選擇留下來。
「官田菱角殼的回收、炭化、包裝,不但能解決地方環境議題,且能提高地方的就業機會。」李政憲說。2020年至2022年間,透過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合作社每年穩定聘用1位專業經理人與4位進用人員,協助中高齡與弱勢族群在地就業,為地方注入持續的勞動能量與產業活水。這段期間,合作社也穩定生產約90噸菱殼炭,累積創造超過15個在地工作機會,不僅吸引青年返鄉,也讓中高齡者有了重返職場的舞台。
奠基階段工作完成,2023年起,那顆炭決定開始以社會企業型態來面對市場挑戰,自負盈虧,李政憲補充道,「未來也許會考慮申請培力就業計畫,因為這樣可以更有系統地培育年輕人。但就目前而言,我選擇一步一步來,以穩扎穩打的方式前進。」
四方協力,地方共創
如今,烏金產品不再只限於去味除濕的吸附包或炭粉,他們透過與紡織大廠合作,開發出涼感巾甚至菱炭衣;透過與政府單位合作,成為復康巴士裡的空氣濾淨系統;還與大學合作,研究將菱殼炭混入堆肥或灑進田中,能改善酸化土質、提升保水能力。
「從產、官、學、社四方合作,處理一種廢棄物,最後不只是產業升級,而是創造一個地方的自信,」他說。「我們的合作其實很有趣,不只是幾個單位開會而已,而是每個角色都要扮演很關鍵的功能。」李政憲說。
他進一步解釋,政府部門是最重要的後盾,不只是行政協助,也幫忙找資源、跟地方連結。成大林弘萍老師的團隊則是研發的大腦,從材料怎麼燒、品質怎麼驗,都靠他們。崑山科大則透過USR(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深入社區,著重在地關懷、人才培育與環境永續,協助合作社推動地方創生與實際行動。讓烏金社區合作社能透過收農廢、燒炭、研發產品,創造了不少在地就業機會。「這四方一起合作,才讓烏金從一個構想,慢慢變成地方的品牌。」
永續,是為了讓地方被看見
李政憲說,創業初期常被問:為什麼不進科技公司、反而選擇處理廢材?但他始終相信,循環經濟若能真正解決環境與社會的問題,就是值得投入的事。
他希望「官田烏金」不只是產品品牌,更是一種地方的永續實踐方式,讓每一項資源都能找到新的價值與出口。
菱殼炭的成功,也讓他們更有信心去挑戰更多農業廢棄物的再利用。近幾年,合作社開始試驗包括龍眼籽、銀合歡、稻殼、鳳梨、花生、苦茶籽等近20種生物資材的炭化應用,探索各種「地方農廢變資源」的可能性,讓這些原本對環境不友善的廢棄物,重新回到環境修復的循環中。
「我們也在思考下一步要走去哪裡。2050淨零炭排已經不是口號,而是全球企業共同的方向。我們希望站在這些企業巨人的肩膀上,把我們目前在官田做出的模式,變成可以移動、模組化、可複製的『炭聚落』。」李政憲說。這不只是一項技術輸出,更是一種地方經驗的分享——讓更多農村能從炭的故事中,看見永續的可能。
台南市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臉書官網
吳見財 農機師傅在循環經濟裡的再出發
在合作社的後院,鐵皮屋簷下的炭化爐仍冒著白煙。
57歲的吳見財站在爐前,盯著溫度計的刻度緩慢上升。他熟稔地調整爐門、觀察煙色與溫度,像是在校正一台熟悉的老機械——那是他過去40年的職業記憶。
他曾是南北奔波的農機修理師傅,最遠修到離島,直到公司結束營業。2011年,他透過多元就業方案進入這個由廢變金的場域。
他靠觀察、試驗、筆記,記錄每種材料的性格與時間,有些只需40鐘,有些超過1小時,「焦油味是失敗的味道,」他說這句話時,像一個自信的老工匠。
現在,他不再修理機械,而是修復土地與空氣。他的工作,讓曾經焚燒的廢棄物,有了第二種可能。他說:「沒想到,中年轉行後還能繼續做有意義的事。」

▲隨著菱殼炭變黑金的成功,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正擴大探索其他農廢再利用的可能。

▲菱殼炭具有清淨空氣、淨化水質、改善土壤等效果,已被製作成吸附包、杯墊、水杯,或做進涼感衣和精油等多種商品。

▲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經過勞動部的3年支持奠定基礎,已跨進自負盈虧的新經營里程。

▲那顆炭國際有限公司創辦人李政憲,負責將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燒出來的菱炭商品化,打開行銷通路。

▲官田鳥金營運架構圖。(來源:https://si.taiwan.gov.tw/Home/Org?Fid=945)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案例故事
撰文:夏綠蒂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