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業
青年創業
十幾年前,一群學生來到土溝,與社區居民共同探索社區的發展和未來。當他們嘗試用更大的格局來思考產業發展的限制,並向不同專業的前輩交流學習之後,發現只靠產品的銷售或是產業的發展,仍然不足以改變農村的困境。也許農村和農村生活的本身,才是核心。
經歷了10 年社區營造,土溝搖身一變成為一座美麗的農村美術館。透過藝術介入空間,改造人與土地、人與環境的關係,並且把農村生活的美好,變成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台南市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藉此打開農村的可能性,吸引青年返鄉。未來,期待能更全面性、更廣闊地發揮影響力,將這份美好的經驗分享給更多的社區與遊客。
農村,是一座美術館
對台南市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來說,社區營造不只是空間的改造,同時也是人的凝聚。把農村變身成為美術館,也並不只是單純想要引起關注和吸引人潮的話題,而是透過想像力重建農村美好的邀請。
農村的美,是田園景色的風光,也是日常生活的優雅;是一花一草,也是一舉一動。農民在耕地,就如同書法家在大地上揮毫-- 如果書法是書法家的收成,那麼稻穗就是農民的創作。
協會執行長呂耀中,十多年前以學生的身分進入土溝擔任志工,如今已在土溝落腳創業。呂耀中常常以法國田園畫家讓- 法蘭索瓦·米勒的《拾穗》為例,指出畫中美好的農村景色,其實就在我們身邊,而農村的本身,即是一項藝術品。他渴望來到這裡的人,都能看見映入米勒眼中的美好。「你來,就看得見美的事物。」
在這座由整個社區形成的巨大美術館裡,協會期待的不是擁擠的人潮,也不是賣香腸或冰淇淋的小販,而是一個體驗生活的場域,一個人與人之間可以很好互動的地方。而邀請藝術家到土溝農村美術館來創作,其實只是一種接引,真正的藝術品是這裡的生活,是農村生活的價值觀和信仰。在呂耀中的眼裡,無論是在颱風天冒雨下田的堅持,或是農閒之餘喝點小酒的自在,都是美麗的風景。
農村出產的農產也是藝術品。金黃色的洋香瓜,如果仔細欣賞就會發現,無論是色澤或是形狀,都是美妙的藝術。而農民種植過程所付出的血汗,則賦予洋香瓜更多的故事和情感。呂耀中表示,當我們開始學會欣賞一碗飯,體會這碗飯從播種、收割到烹煮的過程,就是最好的社會行銷。透過審美眼光的轉換,便能夠創造出比價格更多的價值。
土溝是生活的地方,也是藝術家和看展者互相學習的地方,而人,正是美好風景的一部分。這裡沒有導覽地圖,路就在口中。如果只是坐在車上拍拍照就走,就會錯失發現美好的機會。
呂耀中認為在體驗農村的美麗景緻之前,要為遊客做好準備。如果做事的人能夠多為地方著想,多為遊客著想,同一件事能夠創造更多不同的社會價值。他以知名景點旅客過多造成居民反彈為例,說明主其事者如果能夠告知旅客如何尊重地方,保護環境,而非只是前來拍照並製造垃圾,就能讓彼此共享經驗,並且透過交流深化表達在地議題。
農村,需要各種專業
談到團隊的發展,呂耀中表示協會一直以來,都是以志願工作者為主力。協會能擁有今天的成就,全靠夥伴們一起群策群力、自動自發並且分工合作,透過彼此的信任與包容,才能達成。「執行長其實就是執行者,在這裡,大家一樣大。」
而今,透過培力就業計畫的支持,協會正式招募了在地青年返鄉加入行列,組成了全職的工作團隊。呂耀中希望夥伴們能夠在沒有經濟壓力的狀況下,努力學習,延續並傳承理想。
呂耀中笑著說,當他剛進入土溝時,這群同事都還只是孩子,接著看著他們就讀高中、大學,然後畢業。如今這群年輕人帶著自己的專業技能回來服務並且回饋鄉里,讓他很感動。擁有環工碩士的阿香便是其中之一。因為培力就業計畫的機會回到家鄉服務,讓阿香對家鄉有著不同的認識。加入這個工作團隊,也讓阿香很開心,她指著辦公室四位同仁一起分工合作用水管搭建起來的裝置藝術說:「我們都是一起的!我們共同支撐起這個單位。」
呂耀中表示並非只有留在都市才有前途。「農村需要太多的專長,超級需要。」呂耀中認為,回到農村不一定只能種田,田園野趣、環境教育、深度旅遊等等,有太多的可能性。透過原有的專長加上不同經驗,就能夠跨領域產生更大的創造力。
參與社造工作,不會一帆風順。呂耀中建議年輕人需要做好心理建設。他回顧剛來到土溝時,居民對團隊抱持著疑惑。當村長背著除草機志願為村裡割草時,竟被人質疑是在做1 天800 元的臨時工,並且指責村長連這個錢也要留著自己賺,不分給別人。「愈是有利可圖的事情,做愈多別人愈有講閒話的空間。」早期面對這種觀望與質疑的眼神,呂耀中會覺得很受傷,然而久而久之就發現,這就是社會本然的模樣。每個人自己選擇要做的事情去做,日久見人心,是否謀一己私利很容易檢驗。經過這些年,呂耀中覺得土溝到目前為止雖然還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團結,但是已經獲得多數居民的支持,並願意一起參與。
「對,就要堅持。」呂耀中分享某次去日本拜訪一位八十幾歲的老前輩的經驗。許多年前當他開始工作時,全村的人都反對他,而如今卻得到了全村的擁戴。這也讓呂耀中學會如何面對外界的批評,並保有初心。
陪伴年輕人成長
「有時夢想的實現需要很長的時間。」呂耀中珍惜與欣賞現在的成果,並不勉強未來一定要用多快的腳步發展。他享受著每一張在臉書上遊客分享的照片,並且保留每一個可以學習成長的空間給年輕的夥伴們。
呂耀中表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速度。他不會用自己現在的標準來看待年輕的夥伴,反而鼓勵他們能夠勇敢去嘗試與承擔。呂耀中覺得,如果是經營企業,一定要做到最好才有市場競爭力,然而經營非營利組織,關鍵是人。人要好,就要工作得快樂,而不是利用他們得到多好的成就。「這份工作需要耐力而非爆發力,把年輕人逼到對自己沒信心和成就感,不是我要做的。」
協會未來期待能朝著社會企業的方向努力,以便能讓更多的人回到農村工作。未來也將發展不同的部門,透過有價的服務、計畫的執行自給自足。未來,能讓來到農村美術館的朋友們,都能看見農村的美好。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