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優質教育
4.優質教育
為了提升台灣社會企業發展的目的,建構社企自我評估工具及創業資源連結之平台,期許為社會企業帶來實質效益,因此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徵求「『整合運用創業資源發展社會企業之政策建議與評估』—以建構發展社會企業評估模式為核心」計畫,與研究團隊共同開發供社會企業營運上的自我評估工具,包括「社會企業自我診斷量表」(以下稱診斷量表)和「社會企業自我診斷之深度訪談問卷」(以下稱訪談問卷)。
圖1 訪談社企單位之照片
(左為主持人鄭義教授,右為iHealth政昇藥局之創辦人陳文志)
在設計之診斷量表與訪談問卷時,除了參考許多國外社會企業文獻外,為了開發出一套更適合台灣社企之評估工具,曾訪談過前後二十家的社會企業,包含鄰鄉良食、光原社會企業、城市浪人、政昇藥局等,協助社會企業發現自己的問題及困境,並依個案之需求,給予適當的資源連結及政策建議。在訪談的過程中,評估工具除了語句或專有名詞不懂的問題外,對於架構的涵蓋性大致的評論上為足夠的,除此之外,亦舉辦了三次的專家座談會(6人以上),對於評估工具、前測及後測結果進行討論,並作評估工具修正之參考。
圖2 十位專家座談會之照片(於台中市好伴共同空間)
上圖為第二次專家座談會之照片,為陣仗最大的專家座談會,集結了勞動部勞動力發展創新中心主任施淑惠及各分署,加上專家學者(包含台大陳東升教授、中正大學林淑慧教授等)及創辦人(包含大誌雜誌創辦人李取中、生態綠執行長徐文彥等),共15個人參與,會議上專家們給予相當多的建議,研究團隊也從中採納並修改我們的評估工具。從創辦人的角度思考評估工具的實用性;專家學者的角度討論評估工具的方法及涵蓋性,最後再由主持人及勞動部給予回覆及總結,做一個完美的落幕。
評估工具的架構以公司治理、員工薪酬、社會影響力、環境保護、經營策略和永續及獲利性所組成,輔以過去在台灣社會企業輔導之經驗來進行問題的挑選與修正,將適合評估台灣社會企業之題目加入評估量表與深度訪談問卷中。
診斷量表主要為選擇題,目標是對社會企業有初步之瞭解,檢視其目前發展現況、社企基本資料及財務狀況等,概略瞭解社會企業可能面臨之困境及對資源需求之程度,以利未來勞動部在提供社會企業相關資源時,能從其施測結果分析出社會企業真正的需求以提供有效協助。
訪談問卷為質化題型,由專家至社企單位進行實地訪談,從基本資料、公司治理、經營策略、員工、社會影響力及環境保護之五大架構深入去了解,並適當給予專家建議及可應用的政府資源。訪談問卷之難度較診斷量表稍高,但相對於診斷量表,訪談過程更能深入觀察社會企業營運所面臨的問題。
研究報告之成果顯示,診斷量表最終回收數為210份,其中含社會企業55份及非營利組織155份。前測期有效樣本數為50份,後測期有效樣本數為160份。由回收量表之結果分析可見,社會企業其產業為農林漁牧業之比率最高,佔31%,次之為社會工作服務業15%;由樣本產業分布來看,相當多的社會企業從事於農業有機蔬果之生產、通路配送等,例如:鄰鄉良食、光原、友善大地等,此正對應台灣人民相當重視之無毒健康議題。而非營利組織較多比率為社會工作服務業及建築與社區營造,分別為43%及24%。
而在分析營運狀況後,發現社會企業及非營利組織其總收入之範圍以落在一百萬元至五百萬元之家數最多,有近四成之比率,此亦反映台灣社會企業及非營利組織目前仍多屬於中小型規模。但若由事業收入佔總收入之比率、自給自足率或毛利率等財務狀況來看,社會企業之財務表現仍略優於非營利組織。
後續規劃-社會企業創業輔導程序
從診斷社會企業需求開始,後續的專家、學者建議,再到政府資源的實質投入,研究團隊提出一套社會企業輔導程序予勞動部作參考,包含五大步驟:自我診斷、深入訪談、綜合評估、資源導入和定期追蹤,此作業流程結合了社會企業、專家、勞動部的建議與研究團隊過去輔導社會企業之經驗。
以下為社會企業輔導程序說明:
(一) 自我診斷:了解個別社會企業目前營運現況,藉由開發之「診斷量表」由社會企業自己作量表施測,除了讓填答者在施測的過程中,透過這些題目來發掘目前經營上所未注意到的部分;同時亦可以讓政府單位了解該社會企業的營運狀況,對於這些創業者而言,也能夠重新省思到目前為止發展方向是否符合其初創的社會目的。診斷量表亦透過研究團隊之評分機制計算出個別社會企業之分數,並定義其發展階段,此評分機制最高總得分為6分,依據總得分可以將社會企業做如下的劃分:
(二) 深入訪談:運用「深度訪談問卷」搭配專家對社會企業作面談,進一步的了解,並以此和評估量表作對照。訪談問卷延伸自評估量表中的六大構面,發展更深入的營運相關重要的問題,目標為蒐集社會企業質性資訊,並用於後續個案分析之用。
(三) 綜合評估:將評估量表和深入訪談問卷作彙整分析,並計算量表各大構面分數以及總分數,繪製涵蓋六大構面分數的雷達圖,透過雷達圖呈現出社會企業在各個構面中的表現,同時找出其中較弱勢的構面。最後統整量表和問卷之分析結果,撰寫個別社會企業的分析報告,以供後續輔導專家作為參考。
(四) 資源導入:根據個別社會企業的營運狀況和需求作資源導入,邀請具備相關實務經驗的專家學者對各社會企業作輔導和諮詢建議,並且根據這些建議,指引政府單位能夠提供相對應的資源予社會企業使用,實際協助社會企業解決或改善目前營運困難。而專家學者輔導之初即須同時訂定社會企業應配合之作業,同時設定時間表與改善里程碑,以利後續追蹤查核。
(五) 定期追蹤:資源導入後,輔導單位必須定期追蹤效果,是否本輔導計畫確實能夠改善或解決社會企業發展上的問題。若社會企業落實執行專家建議且經營成績之改善成效顯著,則須評估是否停止介入讓其獨立營運;反之若未出現成效,則須重新評估,並檢討輔導效果不彰的原因。
曾於鄰鄉良食及光原社會企業訪談時,了解到台灣許多的社會企業因為法規面的關係發展受到限制,例如社會企業在稅務上的問題,將保留盈餘投入於社會相關議題卻仍被要求繳稅,使得資金的使用受到限制,因此希望公部門在此方面能夠加以放寬,經過多次訪談社會企業後,才了解社會企業之需求與困境及公部門所提供之資源仍無法完全相應。
近年來,政府極力推廣社會企業,而新創社會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出現,更加對於整合政府的創業資源有迫切之需求,除了提供線上自我評估工具,協助單位思考每個構面下的完整度之外,建議政府設立資源引導搜尋引擎,具有自我學習進化的功能,且先能整合各部會的資源訊息(單一入口網頁),包括計畫公佈、遴選結果、經費、人員組織、成效及結案報告等,並具自動加總領取補助金額等。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