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
【單位簡介】
The Hub是全球知名的連鎖共同工作空間,2013年經過各經營團隊及會員的共同討論,決定進一步在營運方向上強調集合志同道合的人創造影響力的特點,以與其他共同工作空間有所區別,而改名為The Impact Hub。在其入口網站上清楚的寫著:「我們是創新實驗室,也是產業育成機構及社會企業社群中心。這是個跨越5大洲的全球性社區,網絡成員超過7000人且具備組成多樣性,提供各種資源、創意與合作機會,協助發展、擴大你的事業及影響力。」
目前The Impact Hub在全球已經有45個營運點,亞洲國家中已經設立者有新加坡,南韓(首爾)及中國大陸(上海)的據點正在規劃中,香港則有參考其模式設立的The GoodLab。The Impact Hub Singapore亦為本局2012年新加坡參訪對象之一。
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是於國外流行的一種創業聚落,以聚集創業個人或團隊,以共享資源降低創業門檻,創造多樣化社群環境誘發創新與跨界合作等為特色,除社會企業外,尚有許多以藝文、科技、文創等不同主題為特色的共同工作空間。臺灣近年由政大公企中心設立「創立方」以來,也引入一股設置共同工作空間的潮流,在民間如CLBC、Changee、卡市達創業加油站、好伴駐創,政府如台北市政府的台北創新實驗室等(陸續增加中)。
【參訪摘要】
Hub Westminster位於倫敦政經中心區,紐西蘭大使館大樓的二樓,入口矗立著一根三層樓高的圖騰柱,如果沒有意外,應該是毛利人的文化資產。經由BII執行長Nigel的介紹,當天由共同創辦人Alice Fung帶領我們走了一圈,並一邊介紹著各個空間安排、設計的理念。Alice是一名建築師,她創辦的建築事務所名為00/:(zero zero),00/:開辦時落腳之處,就在倫敦的創始店Hub Islington。Alice透過建案看見社區或企業需求,加上在Hub Islington的創業及參與催生第二間Hub Kings Cross的經驗,Hub Westminster於焉誕生。
【空間營造】
如果你上Wiki搜尋New Zealand House,將可一眼看出這棟建築物的二樓是個四面玻璃帷幕採光的空間,果然一進門便可感受到光線明亮的氛圍。Hub Westminster擁有的樓地板面積超過300坪,其內部空間極少被柱子切割阻隔。
於空間的運用上,開放與彈性是最重要的元素。Hub Westminster設計了不同的工作區,從只需要在這裡待一兩個小時,到一整天,或是只需要晚上的單獨工作者,到需要與不同單位會面討論的小型團隊,或是工作到一半臨時需安排與客戶的一對一面談,到需要一塊完整的空間便利創業夥伴密集交流的人,在這裡,都能找到適合他們的空間。裡面還有公共空間的設計,如廚房、會議室、圖書閱覽區與辦活動的場地等。
廚房是個很重要的地方,人們在此相遇,交談。或許快速攪拌一盤沙拉,煮一壺咖啡
沒有一個空間比廚房更適合營造輕鬆的氣氛,拉近人們彼此的距離。
會議室是必要的,即使每個團隊一個月只要用幾個小時。
資源共享的結果是空間利用率得到提升,並節省創業成本。
也有較大面積的空間可以辦活動,如產品發表會等。
【辦公家具】
辦公家具部分,除了某些固定式的長桌,一樣著重組合運用上的彈性,並貼近使用者需求的特點。包含:
一、許多辦公桌都有著135度的桌角設計,並刻意把轉角磨圓。據Alice的講法,這樣的設計能夠拉近彼此距離,方便討論時眼神的接觸,甚至,連站起來與對方擁抱或握手,都無須擔心衣服被桌角勾住。
二、桌腳是活動式滑輪,便於組合、移動並暫時固定,隨著創業團隊或各種活動的需求任意組合增減。其體積及重量都經過考量,即使是身材嬌小的女性也能輕易地獨立操作。如此便能減輕管理團隊的負擔,大大降低Hub Westminster的固定人力需求及成本。
【經營管理】
作為一個重視創新與影響力的共同工作空間,The Hub Westminster對於軟體氛圍的營造用心程度,絕不在家具及空間設計之下。
一、人的篩選:進駐者的年齡多半在30歲以上,與倫敦另一個Hub Islington偏年輕化的特性有所區隔,也跟此地為倫敦政經中心有關,吸引了較多想接近這些機構的創業者。經營團隊對於進駐者的資格要求不多,甚至只問你如何創造社會影響力(Social Impact)。有些人是其商業模式本身就帶有社會影響力,有些則透過提供的服務來創造。雖然如此,經營團隊還會特別關注於會員的多樣性。受訪當時,The Hub Westminster會員總數約450人,卻來自250個以上的機構,有一般公司背景的,也會有民間團體、慈善組織的成員。Alice本人是建築師,此經營場地取得與地產公司的協助也脫不了關係,然而並未讓The Hub Westminster侷限在建築領域,也有許多從事教育、行動科技與設計的團隊。
二、管理:與另一個Hub活潑、休閒及年輕化的特性比起來,這裡的氛圍確實比較偏向正式與商業氣息,營運時間因此拉得很長。為了降低管理團隊的人力負擔,The Hub Westminster把會員大體分為一般、常客與核心會員(Anchor Membership)。核心會員大概佔了15%,她/他們擁有專用的區域,不必受到其他團隊各種臨時換桌需求的干擾。權利的相對面往往就是責任,核心會員因此必須輪班、分擔日常管理的工作,如食物飲料吧檯,當日會員使用情形之管理登錄等。雖然是責任,也必須佔據一些工作時間,這個設計卻也讓長期用戶得以與流動性較大的一般團隊,有更多相互認識的互動機會。
三、交流:在The Hub Westminster的創業團隊規模平均是2個人,其公司年齡多半在2年以下。這樣的團隊非常需要交流,引入外在資源的協助。因此管理團隊鼓勵大家把自己正在進行的事,用便利貼的方式分享在牆上(這邊Alice並沒有說得很詳細,但是在The Hub Singapore,他們很明確的希望團隊表達幾件事:我是誰,我會什麼,我在做什麼,以及我需要什麼專長或資源,有意合作的人從牆壁上撕下便利貼按圖索驥,促成交流)
四、學習:管理團隊並沒有提供創業輔導的課程,其中一個會員確實有提供收費制基礎課程,傳授各種財管及行銷知識,也有一些會員會不定辦一些講座(會員自己上台,並非外聘),然而這些都是會員自主發起,非屬經營管理的一環。相對而言,The Hub Westminster鼓勵團隊相互帶領學習,例如3年生教1年生,注重同儕教育、學習與經驗傳承。
五、招募:The Hub Westminster沒打過廣告,或是任何付費的宣傳。會員的招募,除了自己走進來的,其他都是靠社會網絡的經營,尤其是認識的人居中介紹。比較特別的是,不定期會邀請1、20位致力於創造改變的人共進晚餐,在這樣的場合上把The Hub Westminster介紹給大家,這招據說極其有效。
【Hub for…?】
Hub不是傳統的育成中心,它比較像是社群(或是現在也流行「群聚」這個說法),找到一群性格相近的人(重視社會使命)但是專長、背景不同的人,用分享經濟的概念降低創業門檻。此處的創業門檻包含多種面向,如硬體設施及空間共享,減輕創業團隊單獨承租的成本、群聚讓跨領域專業人才組成團隊或相互支援之尋覓成本降低(畢竟就在同一空間創業)、也因為創業團隊群聚,吸引關注特定議題的投資者或是專業顧問團隊,有助資源取得等。更因為分享,使得此類共同工作空間不約而同地營造出「創業團隊的家」的感覺,甚至有些成熟的團隊因此捨不得搬出獨立呢!
新加坡Hub的創辦人Grace Sai這麼形容他們的Hub:”You attract who you are.” 經營Hub,只有付諸行動把自己變成創新者,才能吸引到相同的人才與合作對象,而在Hub聚集的人,其實就是每一個創業者自己希望成為的人。簡單卻深刻,說的是Hub,但何止於Hub,你同意嗎?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