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文化
原民文化
專訪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 執行秘書林建治
撰文/袁庭堯 攝影/袁庭堯
廚房,是家戶運作的核心,也是泰雅族相互扶持精神的所在。從「吃」開始,找回耕種的價值,「大安溪原住民部落廚房」終年炊煙裊裊,牽起15個泰雅族部落老中青幼各世代的心。
18年,一段不算短的歲月,林建治回想921地震當年,勇敢放棄台北安穩的工作與生活、回鄉奉獻的熱血與衝勁,往事歷歷在目。
「我的老戰友16歲了,每天工作不休假,直到冒黑煙報廢。」一台亮眼彩繪,掩飾不了破舊容貌的四輪傳動箱型車,這是部落第一代醫療專車。在災後重建、人力吃緊之際,林建治除了協助救災重建,還充當起司機,解決不少台中市和平區、苗栗縣泰安鄉等地部落老人們的急症或慢性病就醫問題。
這台車,滿載了林建治與部落「共患難」的記憶。
林建治與第一代醫療專車(圖袁庭堯攝)
災後回鄉,投入漫長重建路
大安溪流域可說是921的重災區,不少部落甚至全毀。地震後,在外地打拼的族人們紛紛趕回鄉,胼手胝足的拼湊家原本的樣貌,一切從零開始。
「本來想說只是回來幫忙,沒想到,回到部落就離不開了。」林建治就是回鄉大軍的其中一員,當時受北部社福團體徵召,回到部落參與重建工作,明白重建之路需要長期抗戰,時間和人力缺一不可,他決定辭去工作,全力支援重建工作。
當時,台中災區幅員遼闊,設有兩處生活重建中心,林建治回到離家鄉最近的「大安溪部落工作站」,載著部落居民至台中就醫,便是他每天最重要的任務。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助打底,累積珍貴經驗
重建初期,仰賴勞動部「建立災區重建大軍就業方案」、「以工代賑」等補助計畫,讓部落能夠集結人力、先進行硬體復建。但重建後的永續謀生之道,才是部落隨之而來的最大難題。為了讓一切有個穩定的起始,2002年林建治和部落的夥伴、婦女們催生了「部落共同廚房」。
當時,仰賴社福團體協助爭取的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社會型」計畫,讓以部落婦女為主的廚房工作團隊,以泰雅族「共食共作」的理念,推動共餐、送餐、老人照顧、醫療接送等服務,穩定災區人心。然而,面對「未來能做什麼」的問題時,大家面面相覷,毫無頭緒。
「那就從種菜開始吧!」會種菜、養雞的人負責農耕,家裡有閒置空間的就著手改造成為接待家庭,熟悉部落環境的人開始訓練導覽能力。同時間,婦女們開發傳統手工藝小商品、食品,除了沿路販售,也積極參加活動市集擺攤,累積行銷與通路經驗。
同心協力發揮所長,廚房安穩茁壯
「部落生活、文化的厚度,帶領我們走向正確的道路。」
林建治認為,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讓廚房工作團隊渡過珍貴的摸索、適應期,調整成一支共識清晰、各有所長的團隊。然而,照顧工作需要一定的收入支持,廚房團隊藉由最貼近部落生活的「土地」優勢著手,推出「市民農園」認養計畫。
計畫一推出,就吸引三百多位認養人加入。每月500元的認養費用,用於支持部落農業發展。部落老人或廚房團隊會在特地的農地上,依季節施種十多種蔬菜與水果,每年配送兩次收成作物至認養人家中。
有了一小筆穩定的資助,廚房團隊更能安心推動部落照顧工作與產業發展。每天上午是共餐送餐、便當訂製的準備時間;下午時段,則有手工藝、編織、加工食品製作、麵包糕點烘焙、農產品包裝配送等不同安排。多角化經營,積極串連在地產業,創造營收。
穩紮穩打,進階經濟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
多方嘗試、做好準備,是廚房能夠穩健營運的關鍵。在穩定的基礎下,林建治與他的夥伴們得以在2004年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計畫,讓廚房壯大規模。
廚房的眾多商品,經過多年努力,品項、品質都逐漸做出市場口碑。除了新鮮豐富的蔬菜、水果,也做出不少招牌食品,如小米醃豬肉、小米棒、泰雅風味(樹豆小米、刺蔥地瓜)月餅、麵包等,每逢年節總是供不應求。
2007年,「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成立,成為廚房對外的正式品牌,服務範圍涵蓋大安溪流域十多個泰雅族部落。「廚房發展的相關產業,都是為了支持部落的照顧工作。」身為協會執行秘書的林建治表示,互相扶持、照顧的精神,才是協會運作的核心目標。
發展至今,協會目前擁有8位社工員、13位廚房工作人員,在部落照顧、認養農地、行政總務、產業運作(廚房、加工食品、烘焙、手工藝、部落深度旅遊等)均有完善的分工體制,互相搭配得宜。
以土地為根本,培力就業計畫促農業轉型
災後,部落仰賴農耕得以重生,可見土地的珍貴與重要性。2010年,協會積極爭取勞動部培力就業計畫,發展「友善耕作」,說服部落更多農民摒棄慣行農法(施用化學肥料與農藥),透過使用液態肥、益菌等有機方式栽種,同時鼓勵農民恢復種植適合當地的蔬果。
如此一來,不只增加了蔬菜、水果產品的多樣性,也連帶提升市民農園邁向有機的層級。現在,認養人收到宅配箱,就好像收到禮物一般,永遠不會知道裡面出現什麼有機蔬果組合。不只認養人開心,廚房的有機農產品也因價格實惠,在知名有機蔬果行銷網站也造成轟動。
「耕種,只是部落傳統生活態度的展現,不以商業為目的。」林建治回顧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至培力就業計畫,一共九年的時間,廚房從最初單純讓族人溫飽的角色,衍伸出具有兒少陪伴、老人照顧、產業發展多功能的協會。他認為,一切都是族人們對泰雅族傳統文化的信仰與堅持。
世代傳承,發揚泰雅族傳統文化
土地,讓族人找回了與傳統的連結,也讓都市人看見部落堅毅、旺盛的生命力。
廚房與協會新址(圖袁庭堯攝)
2015年,政府資源退場,廚房順利邁向營運自主之路;2018年,舊的廚房因土地租約到期、即將功成身退,新的廚房已經在不遠處完工。專屬的農田、更多功能的格局規劃、完善的生鮮儲存裝置,將扮演更稱職的角色。
新廚房具有完善的冷藏設備(圖袁庭堯攝)
「做對的事情,要更有自信。」林建治深信,地震是轉機,也是部落的生機。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廚房的行列,有人協助送餐、農產品管銷,更有青少年自主成立社團,加入部落陪伴照顧的工作行列。連新世代醫療專車駕駛也只有二十來歲,團隊充滿著世代和樂共存的活力。
大安溪畔,泰雅族Gaga的精神悄然再現,有了現代化的樣貌,存在每個願意相信的人心中。
廚房不分世代,協助農產品包裝出貨(圖袁庭堯攝)
Gaga
泰雅族人的傳統文化核心。從前部落習慣一起耕作、打獵、收成,一起分享,一起用餐,不分家戶,老中青幼相互照顧扶持。正是今後高齡社會亟需發展的「長照模式」。
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
官方網站:
Facebook:部落的愛,深耕的力量
地址:台中市和平區達觀里東崎路一段育英巷17-5號
工作站電話:04-25911550
部落廚房電話:04-25911056
傳真:04-25912097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