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標籤查詢 /
標籤查詢:
-
種樹人與台灣林業的生存之戰
鼓勵造林真的能為臺灣木材業找到出路?不砍樹就是真環保?造林人詹益洲與南投的其他七位同伴共同發起成立了「南投縣永隆林業生產合作社」,要以環境教育的方式,為臺灣林業找答案。
-
青年返鄉的圓夢平臺
「我們常常想像青年返鄉的美好畫面,但我們可曾想過:青年返鄉的誘因是什麼?產業面有什麼可以支撐?有什麼經濟保障?什麼樣的產業可讓青年回鄉『成家』?」在新北市金山區八煙聚落蹲點多年的中華樂音樹環境教育協會理事長錢佳佑,提出了這樣的反思。
-
偏鄉番薯煉成金
位於雲林縣水林鄉的瓊埔合作農場,距離香火鼎盛的北港朝天宮,開車僅有十幾分鐘便可到達,沿海鄉村因為缺乏特色景點,主要幹道也難以吸引香客及觀光人潮。社區特色作物-地瓜,打造出自有的品牌,期盼把番薯變成黃金。
-
金牌農村樹立社區新典範
南埔村,過去盛產矽砂與煤礦,隨著礦業沒落,社區逐漸式微,為了讓社區、居住環境、農業等能夠有永續發展的機會,並帶給子孫們更美好的未來,社區居民發揮客家人的硬頸精神,歷經千辛萬苦的過程,終於讓家鄉社區呈現出現在的美好面貌。
-
進士第加持 老社區新玩法
還好有個進士第!澎湖興仁社區,開始獲得外地與本地遊客「關愛的眼神」。
-
合作勝過單打獨鬥
一個人走會有點孤單,但結伴同行,便能壯大聲勢,更可以昂首闊步向前!「當我們嘗試去推廣社區產業的時候,發現憑單一社區顯得勢單力薄,但六個社區集結起來時,力量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