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搜尋
首頁 /文章搜尋
復刻「採菁打藍」工序 重現暖暖藍染榮景
為了保留基隆暖暖山區的傳統藍染產業文化,基隆市傳統文藝農業協會由老帶少,青銀共創,使用200年歷史的古蹟菁礐池,開發出藍靛染料製程的體驗活動及各種藍染藝術文化商品,讓藍靛技法得到傳承,也創造了青年就業的機會。





帶領非洲30萬青農脫貧 連Bill Gates都讚聲
為了解決故鄉奈及利亞嚴重的青年失業問題,哈佛高材生Kola Masha創辦公司,引進完整的合作社機制,從財務到技術全面協助輔導,讓青年願意回鄉務農,並從中累積財富,重拾社會安全感。至今已創造近30萬個工作機會,近85萬人受惠。




HITL把300中東難民 變成數位小尖兵
2013年起,數百萬名中東難民大舉湧入歐洲,引發社會動盪與對立。在美國紐約求學的保加利亞高材生Iva Gumnishka目睹難民生活窘境,2017年畢業即回國創業,協助難民融入社會,如今已為300多名難民創造就業機會。




創造原鄉觀光產業鏈 泰雅族女婿為部落經濟加值
位於新竹縣五峰鄉的五峰竹林養生村合作社,以保存泰雅族部落文化為主軸,創造社區完整產業鏈,培力在地人才。從2010年成立至今,建構出旅遊、農產品銷售、文創商品、特色餐飲等統整在地資源的觀光產業,於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2019年,曾創下單年接待6千人次團客的佳績。



伐竹產業轉型 泰雅原鄉突圍新生
為了應對原住民保留地禁伐政策對桂竹產業的衝擊,一群泰雅族年輕人組織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積極倡議竹林定期採伐的重要。他們也著手開發體驗活動與竹工藝品,自創泰雅族竹飾品品牌「Qengay na Bamboo」,並開發出竹製手杖代工生產新商機,為家鄉桂竹產業尋找永續發展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