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永續城鄉
11.永續城鄉
專訪苗栗縣南庄鄉東河社區發展協會 工藝師林淑莉及專案經理余益成
撰文/袁庭堯 攝影/袁庭堯
戶外的餐桌上,現烤豬肉、野菜、糯米飯、神祕雞尾酒,無限量供應;一旁廣場,小朋友同聲唱著古謠,年輕人與長輩圍著圈、跳著舞。這不是原住民傳統慶典,是東河村年度文化交流、相聚寒暄的盛會。
瓦祿文化節充滿歡樂溫馨的氛圍(圖袁庭堯攝)
「瓦祿文化節」已邁入第15個年頭,每年舉辦,猶如全村辦喜事,白天結合東河國小校慶,是緊張刺激、搞笑歡樂的分齡體育、趣味競賽;晚上則是溫馨歡樂的美食歌舞饗宴,熱鬧非凡,也是熟門道遊客朝聖的焦點。
南庄鄉東河村舊名為「WALO」(瓦祿)部落,是賽夏族語「蜜蜂、甜」之意。因歷史發展與地理位置之故,匯聚賽夏、泰雅、客家三個族群,內含14個部落,可見其文化多元匯聚特性。
仿日式建築的瓦祿產業文化館外型古樸(圖袁庭堯攝)
修復百年歷史建築,推動觀光餐飲產業
行經南庄風美道(苗21線)進入山區,遊客多半會被路旁日式古樸外型的「瓦祿產業文化館」吸引停留。走進文化館,最先注意到的是「咚、咚」的聲音,原來是一旁工作人員正在操作織布機織布,傳統織法呈現的布紋相當迷人。
文化館在日治時期是老東河派出所,於1998年時頹圮,經「苗栗縣南庄鄉東河社區發展協會」爭取經費,2005年在遺址上依當時本體完成復建,成為當地社區照顧、在地就業的重要平台。
協會自2002年開始發展社區營造,以「增進當地多元族群互動」為首要目標,一路從社區志工團、環保義工隊、護溪巡守隊等組織工作做起,文化館是實現協會「以產業發展支撐社區照顧工作」的重要基地。
文化館成立初期,僅展售小農蔬果及簡單工藝品,2008年為了擴大規模,藉助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之力,升級文化館內部裝飾,增添更多原住民特色佈置,也進行導覽員的培訓,期望提升東河地區的遊憩能量。同時,為了解決大批遊客來訪用餐的民生問題,也在鄰近的石壁部落承租「部落餐廳」,透過專業廚藝培訓、餐飲器具添購,能在假日與文化館搭配承接遊客業務,平日則兼營外燴。因為人力需求高,拉抬不少當地就業機會。
仰賴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陪伴,協會替東河村的觀光、餐飲業打下初步基礎,也替社區照顧工作奠定穩定的收入來源。
文化館網羅當地工藝師的精美作品(圖袁庭堯攝)
工藝師注入文化厚度,再興染織技藝(培力)
參與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五年後,協會曾經於2013年因理監事改選其及他因素,嘗試自主營運一年。但當時礙於業務窗口斷層,導致接洽量下滑,營運成績不佳,甚至造成人力縮編,出現警訊。
「文化館是東河村地標,位在主要觀光幹道上,穩定規律的運作才能留客。」專案經理余成益在自主營運時期加入協會團隊,如何讓文化館發展出屬於在地的特色,並穩定營運,是他當時面臨的挑戰。
經過一番資源盤點,協會決定改善既有的觀光餐飲制度,於2014年申請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培力就業計畫,瞄準文創與工藝文化,升級舊有的營運模式。
在文化館,餐飲服務進行菜單瘦身,將人力轉往文化行銷。商品販售則主打文化工藝品,整個空間更塑造成展間藝廊的形式,行銷多位在地賽夏族工藝師及其作品,農特產品退居次位。部落餐廳則由培力就業計畫的陪伴委員,協助分析聚焦的主力餐點,近年嘗試推出的「野菜鍋」(集合多種當地蕨類、新鮮野菜)大獲好評,口耳相傳成為餐廳人氣最高的隱藏版料理。
余成益表示,野菜鍋背後仰賴的是部落傳統的採集文化與料理智慧,讓老人、農民在與餐廳合作的過程中,保有與傳統文化的連結,進而創造出內部的「文化流」。精簡、聚焦的行銷手法,成功讓文化館與部落餐廳有了更鮮明的特色。
林淑莉帶領賽夏族人、一針一線織回文化記憶(圖袁庭堯攝)
傳承染織技藝,推升賽夏文化成亮點
文化,才是東河村最具深度、價值的寶藏。除了文化館的文化能量,協會還有第三個重要的合作場域:石壁染織工藝園區。
園區創辦人、在地工藝師林淑莉,年輕時到向天湖參觀矮靈祭,發現族人普遍穿著非正規、隨意訂製的族服,感到非常困惑。後來因緣際會嫁至石壁部落,基於對織布技藝的熱愛,耗費25年的時間投入研習,師承泰雅族的織藝好手,於2006年創立園區,從事染織教育傳承工作,也與協會業務搭配,提供遊客進行染織手藝體驗。
東河村住民以賽夏族為主,引以為傲的傳統染織技術,原已失傳近半個世紀。協會申請培力就業計畫的主要目的,是要升級文創產業、推動文化復振。
依傳統規定,只有穿著族服的族人,才能加入矮靈祭的重要儀式。林淑莉希望透過她的專長,協助東河村當地賽夏族人找回傳統的榮耀。她和協會合作,在社區專屬的織布教室,藉由培力就業計畫的支援,開辦織布文化研習課程。
透過林淑莉協助古文獻的圖文分析和技術教學,協會成功培育出10位新時代的「織女」,織出10件達博物館等級的重製族服,於2016年賽夏族「paSta'ay 'a'iyalaho」(矮靈祭)十年大祭上,再現祭儀正統的樣貌,讓族人們相當感動。事後,重製作品被收藏於臺大人類學博物館。2017年,織女們再度完成17件族服,於向天湖賽夏民俗文化館展示,文化復振成果驚人。
族服重製的研究過程中,賽夏族「臀鈴」、「弓織帶」等失傳傳統技藝,也被挖掘出來,透過耆老傳授、工藝師們巧手再製,不但納入民族小學課程,現今更是文化館的搶手商品。
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培力就業計畫近十年的支持與陪伴下,協會與東河村琢磨出一套穩定的營運模式,創造出更大的在地就業平台,也強化了老幼長期照顧系統。面對2018年即將再度回歸自主營運模式,團隊充滿信心。
如今,有別於逛南庄老街、到向天湖賞美景,「瓦祿小旅行」成為南庄地區旅遊新選擇,能留下知性、美食、手工藝體驗兼俱的美好回憶。
Box:織女(kathethel)
相傳「織女」是海龍王的女兒,在陸地上與賽夏族青年相戀結婚,並傳授族人高超的織布技藝。無奈因謠言猜忌,織女離開她的丈夫及族人們回到海裡。爾後,族人們習慣稱呼擅長織布的部落婦女為織女,代表其遵循傳統、手藝超群之意。
苗栗縣南庄鄉東河社區發展協會
官方網站:http://www.donghe-walo.org.tw/
地址: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5鄰78號
電話:
聯合辦公室 037-825421
瓦祿產業文化館 037-823050
部落餐廳 037-824729
E-mail:walo823050@gmail.com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