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良好工作
8.良好工作
專訪光原社會企業 創辦人陳雅楨
撰文/賴宛靖 攝影/呂敬惠
要介紹「光原」之前,要先認識「瑪納」。長期擔任社工的陳雅禎,在就讀輔大時,受到長期關懷原住民的印度籍神父鄭穆熙啟發,開始在阿里山鄉推動有機農作,並於2007年正式成立「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主張「自助人助」,創立宗旨為協助原住民文化家庭的保存、提升原住民經濟與生活,並維護生態環境的保育。
光原社會企業創辦人陳雅楨(圖呂敬惠攝)
挽起袖子,做就對了
陳雅禎提醒,在原鄉工作時,不要帶著「我想改變你、拯救你」的態度,而是要用「我們一起努力」的心情,為此,沒有任何農業背景基礎的她,也跳下去耕種,唯有一起做,才知困難所在。「原鄉地區的意見領袖通常不會是農民,也許是公務員、警察及老師,農民多半是沒有聲音的。也因為沒有聲音,所以瑪納規劃一連串教育訓練及農作輔導,成為目前阿里山唯一從事「集團有機耕作」的原住民團體。「大家一起從有機農業法規、標準、認證去摸索,包括菜要怎麼種、會有什麼蟲害,都是齊心協力一起克服的。」
陳雅禎認為,為阿里山原鄉打開有機耕作的一扇窗還不夠,農民種了有機蔬菜卻賣不出去,依舊無法解決問題。於是陳雅禎與也曾任職NPO的李志強和理念相同的貿易商王鵬超,在2008年共同創辦了「光原社會企業」,負責經營品牌與通路,而光原也是全台灣第一家社會企業,由瑪納負責農耕協助與教育訓練;光原為產銷推廣努力的模式,於焉成形。
原住民專心種菜,我們負責賣
光原建立了公平的產銷合作平台,合作方式採「保價收購」, 前兩年不論作物品質及季節,皆以均一價收購。「對偏鄉農友來說,光原給予優於市場的穩定價格,可減少中間商剝削,讓農友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心耕作。而光原積極開創銷售通路,讓農友種出的有機蔬果快速送達購買者手中,創造多贏局面,才能讓這樣的合作模式永續經營。」
但,畢竟農產品遠在阿里山鄉,雖說農友有心轉型為有機農耕,但硬體設備的缺乏,卻是不小考驗。
初期,光是最基本連繫就成一大問題。陳雅禎說,很多原鄉部落沒有電話,無法聯繫就不能及時進出貨,因此她投入積蓄為偏鄉牽電話線,才解決通訊問題。2009年,網路與智慧型手機逐漸普及,陳雅禎算過,原鄉農友每月的電話費都近千元,不如直接申辦智慧型手機吃到飽費率,遇到病蟲害問題農友可以拍照上傳,我們可以請專家立刻協助解決。「他們應該是全台最早活用智慧型手機的農民喔!」
高山適合有機耕種
高山偏鄉很適合種植有機蔬菜,較平地容易成功,「平地容易因為附近的農田非有機,要花較高成本防堵。山上常常隔個山頭才是另一塊田,加上溫度低,病蟲害少一點,所以是很適合推動有機農耕的。」
但高山有機農耕的成本,大多花在運輸上,以及因運輸導致的耗損。陳雅禎坦言,運輸問題目前無解,唯一能解決的方式,就是製成加工品以增加價值,但原住民保留地不能蓋工廠,只能做成初級加工品,搶時間運下山再加工。雖說運輸問題仍是原鄉農業發展的最大阻力,但陳雅禎認為,與其為了無法立即解決的問題苦惱,不如運用新科技協助,提升作物產值,以抵禦可能出現的運輸虧損。
「因氣候變遷緣故,很多農業作法跟傳統不同了,現在可應用大數據概念,在田間廣設SENSOR(感測器),收集病蟲害發生時環境變化的情形,再用大數據分析,找出防治的辦法;也能透過數據協助,針對作物屬性設定自動加水、灌液肥等,比方說找出咖啡豆病蟲害發生原因、找出適合咖啡豆生長的濕度應該多少、日照應該多久、空氣中應含有哪些養分最好……這些數據,並非農民可以用經驗、肉眼就能看出來,一定要用更科技的方法去掌握。」
運用科技增加利基
陳雅禎強調,試圖運用科技協助農業,不光是提升作物品質,更希望創造經濟價值及合理利潤,增加年輕人回鄉發展的動力。這10年一路走來,她接觸的農友大多50幾歲,他們的孩子也都20、 30歲,多半已到都會區讀書或工作,如果願意返鄉協助自己家的農事,都會和父母抗爭,覺得做有機太辛苦,用農藥多省事,一旦真的回鄉後就漸漸發現,用農藥是傷身的,透過瑪納與光原的協助,加強投身有機農耕的意願,
「到目前為止,光原已是原鄉最大的產銷管道了,但我們想做的不只如此,希望每個小農自己就是創業家。我們給予創業家們培訓讓產品更好、有更順暢的產銷管道及通路,懂得利用社群網路行銷,也是我們希望協助農民做到的,讓回鄉打拼的青年都能以老闆的角色回來。」
經過這十年的打拼,如今阿里山小農已成立產銷班,自行銷售新鮮蔬果,光原則成為阿里山農民的客戶之一。「這就是我們想做到的,無須依賴光原的保證收購,能進一步培養組織、自行開發通路,最後發展出成熟穩健的有機蔬菜品牌,才是原鄉有機耕作打入市場的成績單。」
現在,光原的主力改為收購阿里山有機咖啡、茶葉等加工品,也在南投養雞,再以自有品牌行銷。「我們希望減少山林的濫伐,把原有的檳榔園改成放山雞的樂園,雞隻除剛出生時打一劑疫苗,之後完全不用抗生素,用天然健康的方式飼養。」複製阿里山有機蔬菜所建立的「培養技能—保證收購—移轉通路」模式,用放山雞為南投偏鄉拚經濟。
為了讓學生吃得營養,這些雞肉及有機蔬菜也用在光原在輔大校區內的便當店,每個僅需85元的餐盒,承載著是原民偏鄉的滿滿心意。「便當店的員工八成都是原住民,皆為勞動部培力就業計畫後留任的夥伴,透過這些人才的協助,便當店雖然薄利,但因為販售給學子,希望能將推行原鄉有機耕作的心意與初衷,傳達給新世代,大家都能認同有機食材,進而支持原鄉農民。」
透過位於輔大美食街的簡餐小舖,光原社會企業希望讓學子都能吃到來自原鄉、最營養健康的有機食材(圖呂敬惠攝)
從別人的需求,看到自己的責任
在台灣要忙的事已經很多了,但急公好義的陳雅禎,還將關懷的觸角延伸到菲律賓,為「新南向政策」下了更溫暖的註解。
2013年受海燕風災肆虐的菲律賓,百廢待舉,瑪納與光原將扶植阿里山的模式複製,在民答那峨(Mindanao)東南岸巴納嘎(Bananga)打造教育中心,教導當地人以有機農法栽種咖啡及可可,初期由光原收購銷到海外,再慢慢協助當地人建立合作社,並將通路經營移轉,使他們能自行掌握生產到銷售。
無論是阿里山或菲律賓的經驗,瑪納與光原把「給他魚吃,不如給他釣竿」這句話,用踏實穩健的商業模式,讓產銷攜手共創利潤,也讓辛苦勞動的小農都成為創業家,在賺錢的同時,能幫助的不僅僅是自身,還能拓展到整個部落及產業。
光原社會企業
Facebook:https://business.facebook.com/opower.tw/
聯絡電話:02-29089323
地址:新北市新莊區建國一路63-1號2樓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