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創業
青年創業
南投竹山,古時森林茂密、水源豐沛,漢番各族在此激烈逐鹿。19 世紀末,日本殖民政府相中當地林業資源,隨即平定居民反抗,並大量開採竹子,自此「林圮埔」便隨著這番事業更名為竹山。
直至今日,林業雖然沒落了,前人留下的自然人文景觀卻仍吸引大批觀光人潮湧入,包括太極峽谷、紫南宮、杉林溪、溪頭等都在左近。只是徒具觀光資源並無法留住青壯年人,點開觀光局網頁,可以看見旅客人次不斷攀升,但向戶政事務所探問,又會發現人口節節下滑。尤其竹山有一半以上是丘陵地,山上青年就像無情流水遇上水壩破口般,迅速向外流去。
不過正當荒煙蔓草恣意延伸之際,位在海拔
因為何培鈞,新、舊之間有了全新的定義。
一間民宿,老屋新立復舊創新
原本何培鈞只是一介平凡的大學生,大二那年,他在網路上領略了太極峽谷的美景,便騎車從台南長榮大學越過 100 多公里親身探訪。峽谷是見到了,但回程途中一座佔地
雖是驚鴻一瞥,但這幅景象始終留在何培鈞心裡。升上大三後,他是班上唯二不考研究所的人,系主任把他找去,劈頭就問:「我們念的是私立大學,學的又是醫務管理,工作非常難找。你不考研究所的話,還有什麼打算?」
何培鈞從口袋裡掏出幾張照片,說:「我想去山上把文化找回來。」
系主任愣了一會兒,說道:「我看你要不要先去做一下 SWOT 分析?」
何培鈞用堅定的語氣答道:「不用分析了,因為全部都是劣勢跟威脅!」
老師不禁莞爾,又問道:「那你身上有錢嗎?」
何培鈞大聲答道:「沒有!」
他就這麼心心念念著那幢老房子,直到畢業、退伍,何培鈞總算跨出第一步──借錢。不過他連跑了 15 家銀行都沒人搭理,最後終於有第 16 家銀行的經理願意坐上他的機車上山勘查,並出借 1500 萬。隨後何培鈞費了番功夫向遠在美國的屋主買下房子,又慫恿當醫生的表哥留職停薪一年,兩人一同劈雜草、挑石板、洗磚塊、補牆面等,「當時我們把瓦片打開,還有蛇掉下來。」這番傻勁感動了不少老師傅,遂紛紛加入修復行列裡。
完工後,何培鈞已然散盡貸款,表哥也回去上班了。民宿終於風光開張,但第一個月的收入只有 8000 塊,銀行也毫不留情的通知他,再不按時還款,將法拍財產、清算債務。何培鈞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連忙在網路上申請 10 幾個帳號,假扮房客推薦自己的民宿,同時騎車四處拜訪企業老闆,請他們來這辦理員工旅遊。他還親手寫信給各縣市文化局長,沒多久南投縣文化局果然安排馬修連恩樂團到這裡住宿。當晚馬修即問他:「我們想幫民宿做一張專輯,你看怎麼樣?」何培鈞焦慮的問道:「那你會在年底前做出來嗎?因為我怕再半年民宿就倒了!」
往後的日子裡,馬修錄了風吹樹梢、蟲鳴鳥叫、池塘流水及老門「呀」的一聲,出了張「天空的院子」同名專輯,當年即入圍金曲獎。消息傳開後,民宿的訂房專線從一晚 2 通變成 30 幾通,業績總算飛漲起來,還吸引企業家找他開店,但他搖搖頭說:「不做大量的複製,只做不同的唯一。」何培鈞繼續說明:「我不是為了開民宿去開民宿,民宿這個行業太辛苦了,但是,我可以為了台灣文化價值延續理念,去適應民訴的所有工作,因為,倡議台灣文化之美,需要讓來的人停留時間最長的產業呈現。」
「天空的院子」不是飄浮的空中樓閣,而是扎根在地的機會平台。
一個社區,地方生活之美的集聚
「其實我在當民宿管家的時候就都在想,以後我經營穩定了,那其他社區呢?也沒有因為一家民宿而改變啊。」
何培鈞思索著,如果要把觀光客留下來、不讓他們匆促趕路,一定要有最基本的吃、住、玩三種元素,於是他把當地已經閒置 7 年,俗稱「茶間」的製茶工廠租下來,改裝成山區第一座餐廳。接著他想起民宿旁有一條日治時代留下的古道,因長期腐朽而使人卻步,便自己籌資金重新整修木道、竹橋。工程完成了,後續維護卻還是需要大筆經費,他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一招讓遊客付費的方法,亦即製作一份「幸福腳步便當」,給旅人帶在山上早期地方居民上學的古道上。然而這份便當不只拿來支應古道修護而已,還支持了三個在地產業。何培鈞指出,便當外的包裝花布,是 82 歲老奶奶一塊一塊手工車縫來的,她經營棉被店已經有 50 幾年歷史;便當盒,是家庭式工廠把製作窗簾裁切剩下的竹片拼湊起來;還有食材,皆是由當地農夫供應。
竹青庭人文空間,老客運站活活化新生
如此巧思,其實不是源於何培鈞一人,而是取自來竹山專長換宿的外地人們。
他在還完貸款後,帶著盈餘到鎮中心開設小鎮文創公司,並將二樓以上設置為換工客棧,任何人只要在竹山分享專長,就能免費住宿 30 天。首批來的是雲林科大設計系的學生,他們先到爆米香老店觀察,隨手拿起米香一比,說:「這根本塞不進嘴巴裡,至少要縮小四分之一才能變成一口米香。」無奈刀子落下,米香就裂為碎片,他們只好反覆換米、測溫、試爆。七天之後,拿刀子切下去,米香終於穩穩當當的分成兩半,所有人都高聲歡呼,何培鈞也興奮的大叫:「我終於不用再吃失敗的米香了!」接下來,他們又做出麻辣、焦糖、咖啡口味的米香。
除此之外,這批學生也為打鐵舖設計情人對戒、為棉被店製作包裝花布。這三家店都已經有百年歷史,卻因民眾消費習慣改變而逐漸沒落,如今終於化為精美時尚的紀念禮品。
小鎮文創利用當地竹材編織成深具文化意涵的 QR Code 招牌。
另一批成大工業設計系的學生,也參考南開科大先前的構想,實際製作出 A4 大小的竹編 QR Code;嶺東科大及其他影像科系的學生則幫忙店家拍攝30幾部微電影,匯入數位內容中。如今竹山已有近百家商店掛上竹編 QR Code 招牌,讓遊客輕鬆從手機了解消費資訊,並對竹山在地手藝留下深刻印象。與此同時,小鎮文創還把這項技術移轉給竹生活文化協會,由社區媽媽接單生產,獲得一定生計。
除了設立小鎮文創,何培鈞期待能夠與竹山鎮上有更多融合,找到更多竹山地方元素呈現,落實越在地化越國際化的理念。竹山鎮上有一座傳統老客運站,因為竹山發展蕭條,即將撤出。為了能夠把老客運站的建築價值保留,他承租客運站二樓,並且把空間,食材到園藝都是用竹山當地的竹子手工製作而成,運用了當地竹子材料,用了 5500 多條竹篾,邀請地方竹編工藝老師,手工編織成室內空間,餐廳主要是以地方農夫提供甚麼食材,就做出甚麼菜單。到這裡用餐,從建築客運站活化,到消費都是支持地方經濟,支持許多在地社會議題,讓商業更有了友善溫度與社會議題的高度。同時,客運站也開始定期舉辦在地工藝品的策展活動,讓大家有機會有欣賞地方工藝之美。何培鈞將每一年盈餘,轉化客運一樓大眾運輸公共空間美感提升,也清潔了老客運站建築外觀,也提供書架書籍給乘客閱讀,另外,也植入了地方書法作品讓更多人可以在候車的過程,能夠有更生活品味的空間。
近悅遠來引入資源
何培鈞打著「如意算盤」說:「這棟換工客棧位在竹山市區,有
因而小鎮文創開張兩年多來,已經有超過 1,000 個青年到竹山換工,不僅為當地開發出各種文化創意商機,也幫年輕人實踐內心存在已久的夢想。例如有攝影師到這裡紀錄城鎮風貌,有美術系學生在公共場域塗鴉作畫,還有人製作了在地資源地圖,將鎮上「喜歡聊天的老闆」標示出來。
竹山的旅外遊子受到激勵,也因此興起返鄉念頭。例如有一位台大畢業生便回到家裡幫父親把
還有一名電視台導演寫信給小鎮文創說,「以前竹山有很多家電影院,後來倒光了,一家都不剩,十分可惜。所以我決定辭職回到故鄉拍片,並在年底播給鄉親看。」另外一名體育老師亦辭去外地工作,帶領竹山的中輟生勤練體能,而後扛著三太子登上喜馬拉雅山,重新追尋生命的意義。而一位在地青年也從平常的慢跑習慣中發想出「竹山夜跑」活動,從此每個禮拜三跟六的晚上都有多達 300 人齊聚廟口,一同出發,一別以往7點後街道即空蕩蕩的景象。接著他更在小鎮文創公司底下成立工作室,專心經營竹山馬拉松事業。
凡此種種美好的質變,並非憑著個人之力達成,而是從「地方青年論壇」一點一滴匯聚來的。何培鈞指出:「我們在鄉下,沒有錢請外面有名的講師進來,可是竹山又有很多小小實踐家,他們也需要管道宣傳理念,我就請這些人來講給大家聽,現場 60 多人再一起討論怎麼互相支援。」
這種「共學」模式果真支持了不少夢想家往目標邁進,何培鈞便進一步籌劃「在地夢想製造機」網站,讓創業者在網路上提案,徵求支持者預先購買產品或服務,作為贊助夢想的起點。
透過虛擬跟實體的相互搭配,小鎮文創除了幫年輕人圓夢外,也回過頭鞭策天空的院子落實在地化。何培鈞說:「民宿裡的用品,像棉被、竹燈、竹炭肥皂、打鐵鑰匙圈等,都是竹山設計跟生產的,客人如果喜歡還可以買回去。未來我希望整個民宿的東西都可以向在地採購,把這裡變成一座『有房租收的IKEA』,這樣百年古厝跟在地經濟才能更緊密的結合。」
三年前何培鈞在竹山鎮上成立了竹巢學堂,竹巢學堂每個月固定邀請要來竹山創業的人,每個月一場三個小時在地創業小聚,唯一的規範就是創業產品與服務都必須與竹山在地有關連性,不能都是批外地貨品進來竹山,賣給外地遊客型態。只要符合在地價值思維,提出創業提案,在創業小聚上提案者就有 30 分鐘在台上分享創業計畫,簡報最後一頁,跟聚會上的人說明最困難需要的專業,何培鈞就將提案者的創業計畫透過專長換宿的網路平台分享,讓外地朋友解決它們的創業困難。因此,從前年開始,小鎮文創一年能夠陪伴孵化六個地方創業品牌,而且逐步的在小鎮上開店。
如今,竹山的老資產都各自有了新生命,何培鈞也儼然成為小鎮的 CEO 。但他強調,民宿、便當、路跑等都只是經營的媒介,目的不在增加觀光客,而是留住在地子弟、保住傳統文化,以及讓活水源源不絕冒出來。
何培鈞畢業後從未踏入職場學習企業經驗,卻一舉將廢棄老屋改造為知名民宿。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