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族群
弱勢族群
常有人詢問打算找工作的身心障礙者說:「你們能做什麼?」張英樹總是反問:「我們不能做什麼?」其實,這不是賭氣之話,而是出自內心深處的疑惑。
張英樹自小即染上小兒麻痺症,卻從未待過特殊教育班,還順利讀到輔仁大學數學系畢業,接著進入證券公司擔任電腦部主任。這一路走來,他始終沒有跟太多身心障礙者為伍,身邊的人也一直把他當一般人看待。直到張英樹某次在屏東基督教勝利之家與小兒麻痺童相處了一陣子,才赫然發現他們之間的命運竟差距如此之大。
1963年,一對挪威籍醫師畢嘉士夫婦在屏東目睹一群孩子在灰土中爬行,當時小兒麻痺正在肆意流行,許多幼童罹病後即被無力扶養的父母遺棄在外,畢嘉士夫婦開設了全國第一個兒童之家,專門收容手術後需要長期復健的病童,從此孩子們終於有了溫暖的房屋、親近的朋友及慈愛的長輩。
然而,日子一天天過去,這些兒童雖然棲身在安穩的家園,卻也形同坐困愁城,尤其當時外邊既沒有無障礙設施,也沒有庇護工場,勝利之家對他們來說就是全部的世界。春去秋來,孩子總會長大,誰來負責他們18歲後的人生呢?
就業實力 從資料建檔開始
1989年時,張英樹已經是公司裡頗具份量的主管,但想起屏東那群孩子,心裡總是惴惴不安,思索再三後就辭去工作來到屏東勝利之家。思及自己是靠著完整的正規教育與職業訓練才過著與常人無異的生活,張英樹認為他不該獨享這份幸運,便將先前累積的工作經驗帶到屏東,教導年輕人倉頡輸入法。「在那個年代你會打字、一分鐘內能打到50個字以上,大概就會有一個很穩定的工作。」張英樹說。
為了激發夥伴們的潛力,張英樹特別帶著學生南征北討參加打字比賽並獲得佳績,不少人也因此找到不錯的工作。打字之外,勝利之家還設立了電腦動畫、錄影剪接、網版印刷工作室,屏東勝利之家因而從原先的「就醫」、「就學」與「就養」三大功能一腳跨向「就業」。
想不到甜美的果實嚐沒多久便不敵市場考驗。當時的資訊科技一日千里,文書、美工、影像軟體也跟著電腦翻新腳步快速升級,不過越往高階方向前進,南部就越沒有客戶,時間久了,勝利徒留一群空有技術卻無事可做的電腦好手,張英樹也不得不在這些事業上認栽。
2000年,張英樹帶著痛苦的經驗返回台北,左思右想當初成功及失敗的原因,接著重新探查市場走向後,決定以勝利之名再拚搏一次,成立「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不過這回目標客群鎖定在市場金字塔的最頂端,專門承接銀行及手機業者手寫表格的電腦鍵檔業務。
他深知,越是高階的客戶,越不容許一絲錯誤;他也理解,身障者比速度是比不過別人的,但比細心卻無人能及。因此張英樹細密切割工作流程,將3人編為一組,合力完成一份案件。尤其,勝利經過長期建檔資料庫的累積,漸漸發展出精準的除錯系統,「像身分證字號編排有一套看不見的規則,如果不小心把號碼打錯,電腦就會跟你說這個地方有問題。又比如你打台北市南港區重慶南路,系統就會自動檢核南港區有沒有這條路,如果沒有,電腦就不會讓你打下去,還會建議你這條路可能是在中正區。」
在人與機器的完美配合下,鍵檔中心的正確率高達99.997%,不僅獲得英國標準協會資訊安全認證,還成為中國信託的固定合作夥伴,也為後續的事業體打開大門。
切割作業程序 服務比常人更勝一籌
這段從谷底重新爬升的經驗,讓張英樹感到「如果想讓身障者體會到什麼叫做『就業』,就要創造一個跟一般人一模一樣的環境,你想想看,一般人求職總不會一直強調自己是弱勢、需要人家幫忙吧,所以我們希望勝利夥伴的工作成果要跟非身障者相同水準,勝利也不要靠募款維生,要自己創造營收。」
憑著這股信念,張英樹帶著夥伴投入蘭花組織培養的培養。當時台灣不僅有「蘭花王國」的美譽,也是國際上輸出蘭花的重要基地。不過組織培養過程相當繁複,而且重複性高,需要很多細心與耐心才能勝任,這種工作卻適合身障者,因此蘭花事業馬上又為勝利帶來可觀的收入。可惜幾年後產業外移,這份事業也戛然而止。
他的心思如風馳電掣,很快意識到事業體必須更多元才能互相平衡風險,於是又開發了餐飲服務業,並重新切割生產流程讓不同障別間截長補短、分工合作,以打破專業門檻,例如外場由肢障者負責點餐、聽障者送餐,內場則依照精細的流程製作餐點,例如一道料理有10幾種作料,勝利便依照每一種作料的份量製作10幾個容器,讓工作者只管裝滿就好,徹底省去辨認刻度的過程。
勝利夥伴經營的全家便利商店,在全國所有門市評選中獲得佳績。
接著張英樹又尋求全家便利商店合作,同時細心設計一套程序,他指出:「原先煮茶葉蛋的說明書只有三行字:蛋放幾顆、茶葉放多少、水倒多少,但身障朋友光看那三行字是不會懂的,所以我們把它分成10個步驟,每個步驟都附上圖片、圖片說明還有箭頭,連『蛋頭尖端向上』是什麼意思都標示得清清楚楚。」
儘管過程繁複,張英樹卻拍胸脯保證說:「一般人再怎麼小心,難保不會判讀錯誤,但我們這種設計讓身障者想都不用想還不會出錯。」
只是讓身障者站上第一線,有時也無法阻擋客人對他們的猜忌。例如曾有一位貨車司機開進勝利加油站後指明要加無鉛汽油,站員雖多次提醒他貨車應該使用柴油,對方仍十分堅持。想不到那名駕駛離開後又折回來指控加油站胡亂加油,令站員百口莫辯。
有了這次經驗後,張英樹想出一套雙重保險的加油流程:當客人指出加油種類後,站員除了複誦一遍,還要拿出一張寫著加油種類的大紙卡放在擋風玻璃前,讓駕駛確認正確無誤,同時也保護站員不受莫須有的指控。
透過適當的流程分配與切割,勝利員工的工作表現跟一般人無二致。
不訴求悲情 只堅持專業
隨著勝利夥伴的功夫越來越精細,張英樹進一步開設「傳玻者」琉璃工場,當中一個個璀璨動人的琉璃製品,包括盤子、相框、文鎮、戒指、項鍊等都是身障者親手製造。同樣的,生產過程中的切割、拉絲、膠合、研磨、拋光與窯燒,也都分化為10個以上適合肢體障礙、智能障礙、聽語障礙、自閉症等等多種障別的工序,比之機器製造者雖然產品間的差異較大,無法做到每個都一模一樣,但精細處的工法以及手作的感動卻是機器難以迄及的。
更重要的是,這些工藝師從來不靠「身障」之名行銷,例如「荷包蛋琉璃盤」中的蛋黃呈現恰好的半生半熟、半液半固狀態,令人直欲垂涎三尺,不僅成為便利商店的專屬伴手禮,其他各項產品也獲得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頒發的「時尚獎」,陸續赴東京、北京與上海參展。2016年更取得台灣工藝競賽首獎,獲得典藏。
在市場上發光發熱之餘,張英樹也沒放棄那些幾乎出不了門的重度障礙者,因而成立視覺設計中心,訓練他們設計網站、動畫、海報、廣告型錄、書籍雜誌等。在這個工作模式下,案主不必親眼見過設計師,設計師也不需要出門,雙方便能合作愉快。
張英樹便指出:「一切以產出、成果為導向,我不會讓企業主聯想到是誰在為他們工作,他們從頭到尾買的就是作品,這樣才能真正接受市場考驗。」勝利也不將身障者經營便利商店的特質凸顯出來,「當初我跟全家總公司談的就是開店,不是捐款,所以加盟金、保證金、裝修費一毛錢都不少,績效指標也完全按照一般加盟店的標準。」
幸運的是,第一線服務人員從來沒讓人失望過。全家總公司每年均會對全國所有門市進行評鑑,勝利門市在台北市南區400多家中即被評為績效成長第1名,接著又在全國3000多家全家便利商店中入選前15名,並代表全家跟全台灣10000多家不同品牌的便利商店一較高下。當時,評鑑委員就對張英樹說:「老實說,我還真看不出來到底哪位是輔導員、哪位是身障者?」張英樹則感動的回應:「這是對我們最好的稱讚!」
經過17年,勝利已經發展出12個不同的事業體,提供200多個就業機會。不過這從來不是張英樹的心願,因為他希望,未來所有的夥伴都能,回到社區生活、成長,這才代表他們擁有了跟一般人一模一樣的日子。
「我們不能做什麼?」是他人對身障者工作能力質疑時,張英樹的標準回應。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