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17
SDGS17
香港社會企業總會有限公司於2014年推出「社企認證(SEE Mark)」計畫,迄今約有50多家社企通過認證,約占香港社企的十分之一,藉此不僅能提升社企素質,也能促進民眾參與良心消費。
西元1996年2月的一波寒流,帶走150名老人的生命,催生出香港長者安居協會,推出「一線通平安鐘」,提供24小時救援與關懷服務,迄今已有超過8萬戶裝設,成為香港規模最大的社會企業。平安鐘的推手、現任香港社會企業總會有限公司副會長馬錦華說,針對社會需求去發想服務項目,就是社企永續經營最重要的關鍵。
伙伴倡自強 社企里程碑
馬錦華表示,相對於歐美先進國家,香港社企發展歷史不算長,主要成長動力來自香港民政事務總署2006年推出「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畫」。這項計畫緣起於2003年SARS疫情爆發,香港經濟嚴重衰退,失業率攀至歷史新高,政府為鼓勵民間機構增加工作機會,因此推動提供種子基金,補助非營利機構成立社會企業,僱用社會弱勢族群,協助他們自力更生,改善貧窮狀況。
由於「伙伴倡自強」的目的,不僅止於短期救濟,而是要持續創造就業機會並提供技能培訓等服務,因此申請條件嚴格,機構必須提出營運計畫書,供審查機構評估可行性,獲補助後的每一年也須提出年度績效報告,避免機構領完補助就倒閉。
起初每件核准案最多可獲200萬港幣(約合新臺幣842萬4千元)資助,資助期不超過3年;2年前,香港政府加碼到300萬港幣(約合新臺幣1,263萬6千元),申請單位增多,主要是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Work 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s, WISEs),提供工作機會或訓練予弱勢族群,使其融入勞動市場,包括聘用長者或青年的社企、老人或兒童照顧服務以及推動環境保護業務等。
「伙伴倡自強」的效果顯著,帶給香港社企多元化發展。馬錦華指出,近十年來,香港平均每年約增加20個社企項目,截至今年5月,累計有527個社企項目,增加約一萬個就業機會,61%社企達到收支平衡;且八成參與「伙伴倡自強」計畫的社企,在政府資助期結束後,仍能自立持續營運。
以使用者為本 轉虧為盈
例如長者居家協會曾在八年前申請伙伴倡自強補助,推出「管家易」服務,訓練失業者從事居家清潔、長者或母幼照顧等工作。2012年自長者居家協會退休的馬錦華表示,一開始推出平安鐘時,經營得很辛苦,甚至負債一千萬港幣,直到獲得大筆善心捐款,導入專業顧問建議,以即時服務取得老人家的信任,才在5年後收支平衡。
「平安鐘最大的成功祕訣就是以老人家為本,並且運用科技來照顧他們。」馬錦華說,多年來在服務過程中,不斷發現老人家的需求,幾乎每年都會新增服務, 從透過室內電話連線服務中心,到開發手機App,不只長者發生意外時可立即呼救,子女也能隨時知道父母的狀況。從需求導向發展出的人性化服務,使得長者居家協會深獲得消費者支持。
香港另一家知名社企Green Monday,致力推廣周一素食日,自2012年11月開始,在香港校園推廣「無綠不歡星期一」計畫,八百多所中小學及大學陸續響應,每周一皆提供素食餐點供學生選擇。2013年,香港國際機場也加入推廣陣營,成為全球首座支持無肉星期一的機場。Green Monday帶動綠色飲食風潮,使得素食訂餐率激增,成功打開綠色藍海巿場。
認證評核 檢視營運能力
隨著香港社企數目不斷增加,漸漸受到民眾關注,香港社會企業總會於去(2014)年展開「社企認證(SEE Mark)」計畫,期望藉此提升同業素質,促進民眾認識社企,進而參與良心消費。截至今年6月,共有51家社企獲得認證,約占香港社企十分之一。
因應各家社企規模與類別不一,SEE Mark分為4個級別:創啟級、創建級、創進級、創越級,提供不同發展階段的社企申請。評審過程為期約4個月,評核委員針對8大範疇審查,包括社會使命的創新與價值、社區參與、人力資源政策與實踐、良心消費與文化傳播、企業管治與領導、商業策略與執行、顧客滿意度、財務管理等,都要面面俱到、平衡發展。
SEE Mark是以「戴著紅色眼鏡的企鵝」為標誌,因為企鵝是溫順堅毅、充滿愛心的動物,且善於在冰天雪地中相互扶持, 共同抵抗嚴寒環境,和社企精神不謀而合;再佩戴上眼鏡,喻意讓民眾看得清、看得真。馬錦華說,透過認證評核,除可幫助社企了解不足之處,從而做出改善以提升營運能力;獲得認證的社企也可增加信譽度與曝光率,擴展商機,消費者只要看見店鋪或商品貼有SEE Mark,便知是經過認證的「真社企」,品質有保證,可以放心光顧。
長者居家協會成功獲得大眾支持,祕訣是以老人家的需求為本,發展出的人性化服務。
產官學合作 遍地開花
馬錦華指出,香港社會企業總會今年目標為頒發出100個社企認證,從質與量的提升,爭取大眾及潛在投資者對社企的認同,促進香港社企持續發展,解決更多社會問題。這項系統也準備向大中華地區推廣,包括中國大陸、臺灣與新加坡等地,希望藉由社企認證制度,協助當地社企發展。
事實上,SEE Mark是多方合作的結果,由香港城巿大學規劃出認證制度,輔以渣打銀行贊助認證系統經費,香港社會企業總會再全力推廣,並邀香港財政司站台頒獎,打造結合產官學的社企標竿典範。
馬錦華表示,產官學合作是推動社企的重要力量,香港社企總會2009年成立以來,目的就是為了團結社企,為會員找商機。至於官方應扮演什麼角色?他直言,政府最好不要過度介入,只要改善投資環境,讓社企機構自由發揮,這也符合「小政府大社會」的理念。
在學界方面,社企種子可說遍地開花。2012年香港大學從三年改為四年學制,各校積極充實課程,加上兩位慈善家捐款,鼓勵大學投入社會工作,因此社企成為新顯學。馬錦華本身就是香港城市大學火焰計畫執行總監,透過學術及專業教育,實地參訪社會企業,培育學生發想創新點子,成為社會革新者。香港中文大學則成立I‧CARE博群計畫,鼓勵學生運用專業知識於公民服務;香港理工大學今年初推出好薈社計畫,期許栽培良好種子,讓好人好事薈萃於社會。
從教育扎根 改變企業文化
從教育去扎根,培養年輕人有社會責任意識,讓馬錦華對香港社企的未來充滿信心。但他不諱言,香港租金昂貴,壓縮了社企發展空間,因此香港社會企業總會設立社企中心(SE Hub),供社企展示商品,目前有15家社企在此營運,共同分攤租金,減輕成本壓力。
馬錦華曾帶學生參訪臺灣社企,他發現臺灣社企較為在地化,各式農產品、手工藝品與土地密切相關,非常有生命力;而且臺灣人非常願意為愛付出,很多有心的年輕人投入社企,但現階段缺乏較有規模的組織去凝聚力量。他建議,政府要去除一些經商障礙,但不要做太多事,「因為政府一強,民間力量就弱了。」最好建立一個類似香港社企總會的平台,由民間機構自發性地去強化社企能量。
對於香港社企發展願景,馬錦華期望,未來追求的應該是「企業文化改變」,而不是「企業名稱改變」,如果所有企業都能負起社會責任,每位創業者都對社會與民眾有愛心,而不單單只追求利潤,就不必再用「社企」標籤去定義,這也是他心中最理想的社企境界。
延伸閱讀:
- 香港社會企業總會有限公司網站,http://www.sechamber.hk/。
- 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畫網站,http://www.had.gov.hk/tc/public_services/en_self_reli/index.htm。http://www.esr.gov.hk/en/index.html。
本文章原刊登於勞動力發展署「勞動力與創新」第4期刊物-2015年10月出版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