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建議的文章
-
會發芽的免洗餐具—Lifepack點廢成金新模式
廢棄物循環再利用已是全球趨勢,在哥倫比亞,一家社會企業利用農業廢棄物鳳梨冠芽,打造出100%可生物分解的免洗餐具,不但不必擔心汙染自然環境,還能自行發芽長出香草等食用植栽,製造過程更聘用貧困的單親媽媽,提供謀生機會,創造出對自然好、對社會也好的新興商業模式。
-
啟動創生 發現地方需求
2012 年,廖誌汶以社會創新邏輯,在募資平台上實驗性地推出「稻田裡的餐桌」計畫。 透過全新商業模式,與農夫合作,運用當季特色食材,輔以活動設計,讓遊客體驗農 村生活,藉此傳播農村價值、銷售農產品,顛覆消費者對農村的印象,為農村覓得發 展契機。
-
青銀共創柿染生機 壽農社區找回原生的力量
花蓮部落青年運用壽豐鄉山下部落的原生柿子,發展出獨有的阿魯巴染工藝,透過部落群體共同參與,形成部落集體的工藝產業,從原生種柿子到七腳川社阿美族後裔,從柿染、植物染體驗到文化體驗,以土地和自然連結的力量,青銀共創部落生機。
-
官田社區聯手產官學 把菱角殼變烏金
官田烏金團隊結合產業、政府、學校及社區,開發專利炭化製程,將原為農業廢棄物的菱角殼炭化成符合國際規範的「菱殼炭」,可淨化空氣、水質及改善土壤,應用相當廣泛,達成空氣到水再到土壤的充分循環利用。不僅為社區帶來就業機會,創造經濟價值,也讓農村生態得以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