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
經營綠島本色 展現創新格局—臺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
綠島曾獲國際組織評選為國際生態度假島嶼,但激增的旅遊人口幾年間就把生態推向岌岌可危的處境。在地人串聯而成的臺東縣自然與人文學會以經營品牌的概念出發,取得全球首例的「旅行碳標籤認證」,展現強列的企圖心與創新格局。
-
為「台灣藜」契作農友帶來幸福—可樂穀
可樂穀是全台第一個以有機方式種植紅藜的專業農場。辛苦教導原住民契作農戶學習無農藥種植,卻遇上投機商人大舉介入搶市,炒高產地收購價,造成農民搶種、最後造成供過於求。走過一輪產業高峰與低谷,一度讓可樂穀快撐不下去,幸好風暴已過去,可樂穀仍堅持初衷,帶著契作農友,穩穩地走下去。
-
找回生物多樣性的樂園—台灣山林復育協會
以推動天然林復育行動為使命的台灣山林復育協會,成立近6年來,目標是恢復山林的天然生態,找回生物多樣性。他們從台中大肚山起步,引進企業資源,並且教育人們:種樹救地球,不是種下會活的樹而已,而是要種「對的樹」,才能夠有永續生態。而未來,天然林復育產業將成形,帶動新一波就業機會。
-
「職家平衡」的推手—得人資源整合
得人資源整合是以「友善職場,人盡其才」為使命的社會企業,從「女性重回職場」初衷出發,進而倡議彈性工作以及工作生活平衡,如今每年促成數百件短長期工作發生。在遠距工作成為疫後職場常態的趨勢助力下,將幫助更多掙扎於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工作者,實現職家平衡的夢想。
-
不放棄每一個新生的機會—臺灣原住民教育經濟發展協會
年輕、熱血,加上第一次創業就成功,來自花蓮的太魯閣族人馬燕萍抱著「幫原住民父母找到工作,學生就可以安心唸書」的理想投入第二次創業:原民產業。12年間,她與協會歷經幾回逆境轉型,摸索出自力生存之道。
-
逆轉人才荒的養成術—門諾基金會
門諾基金會深耕花東24年,總是期許自己前進資源最不足的地方,提供最溫暖的人道服務,也因此琢磨出一套置身勞動市場弱勢地位的人才養成術。執行長邱燕銀說,只要受訓者有心、有動機想學,門諾基金會就傾注心思和資源,提供一張就業市場的入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