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
充分利用酪梨農廢棄物 讓地方產業再加值
台南市大內區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以特色農作物酪梨為核心,發展出結合「農廢棄物再利用、地方創生、低碳家園」三大目標的社區產業模式,不只開發出防蚊液、手工皂、酪梨籽麵等多元商品,還組織甜根子草環境體驗遊程,並和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合作,為靜態的農村帶來人氣與活力。
-
翻轉劣勢 實現里山聚落 -古坑鄉華南社區
雲林古坑華南社區居住人口僅120多人,是全台灣人口最少社區之一,但十多年前與原本即將廢校的華南國小合作,將社區故事融入學校課程,運用巧思行銷在地農產品,並將盈餘挹注教育及社會福利,成為生態、生產、生活合一的里山聚落。不僅學校因著實驗教育起死回生,吸引許多家長帶孩子跨區就讀,社區也逐漸翻轉凋零的命運。
-
一幢百年古蹟 復興一個村落-馬公興仁社區
2017年起,澎湖興仁社區發展協會槓桿地方百年古蹟「蔡廷蘭進士第」,發展出一系列導覽、抓周、在地美食等活動,成功刺激來訪觀光人數,帶動了在地產業活絡,已提供就業機會約25人,並輔導進入正式職場約16人。
-
揚艾草之鄉、埤塘之美- 桃園高原社區協會
高原社區以實踐環境永續為理念,推動埤塘原生植物復育,隨後更採自然農法種植,打造第一座純淨安全的艾草聚落,並自創品牌「高原祈艾」。未來將進一步推動生態旅遊、青農回鄉等,落實活化有機、生態農村社區的目標。
-
瓊埔農場 用手機種黃金地瓜
雲林縣水林鄉是台農57號「黃金地瓜」主要產地,黃澄澄的果肉鬆軟綿密、甘甜濃郁,甜度高到可以烤出糖蜜。然而,黃金般的味道及營養,卻沒有黃金般的價格,產銷失衡讓農民常年面臨賤售窘境。直到戴廚師帽的蘇嘉益回到故里,成立瓊埔農場,輔導農民製作產銷履歷,導入科技管理,年輕人回鄉了,地瓜開始變黃金。
-
編織賽德克族的美麗傳說 - 熊肯作織布的家
熊肯作織布的家站在振興賽德克族傳統手藝、保留部落文化及發掘人才的基礎之上,傳承並推廣原民織布技法;同時著力創新圖紋,融入族人的傳統故事,在賦予每一樣產品一則動人故事之餘,也串連部落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