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部文章
-
用純服務業思維打造社會企業 稻田裡的創意饗宴 還原農村美好價值
「稻田裡的餐桌計畫」,不僅讓近萬人到鄉間體驗農村真實樣貌,拉近與土地之間的連結,並帶動年輕人回鄉服務,創造在地就業機會,建立起嶄新的營運模式。
-
愚人世代雜誌 找回街友生活主導
以「愚人世代」做為創刊號主題,李取中認為:大智若愚,愚而不昧的 Y 世代,將主導台灣未來發展;而一股腦的投入TBIT(The Big Issue Taiwan),李取中說:「選擇用社會企業辦雜誌,不是把魚送給遊民,而是鼓勵他們拿起釣竿。」
-
打造身心障礙者藝術創作平臺 發展藝術潛力 促進身心障礙者多元就業
過去臺灣身心障礙者大多被社會低估與忽略,台灣身心障礙藝術發展協會多年前成立實體展演空間「光之藝廊」,讓身心障礙藝術家的作品能被看見,未來也將朝向社會企業邁進,進一步發展身心障礙者潛力,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
-
透過公平交易 幫助弱勢族群謀生
東南亞社會企業 首要解決貧窮問題。目前,東南亞社會企業的發展,主要是以透過公平交易的模式,來幫助較偏遠或落後地區的居民來謀取生存之道。
-
MOTHERHOUSE 以愛創業,在孟加拉成功打造社會企業
MOTHERHOUSE 創辦人因為產生「想幫助開發中國家」的想法,而因緣際會選擇最貧困國家─孟加拉,從無到有建立品牌與工廠,歷經許多辛苦的過程,如今從孟加拉工廠所生產的黃麻精品包,不只展現孟加拉的無限潛力,也跟不同國家的消費者串連起來。
-
2021 交會的青梅廊道 一條走了十年的復甦路
曾經,高雄甲仙的居民這麼感嘆:「夠了沒,不要老是在甲仙好不好!風災也來,地震也來……只要眼睛一睜開往外看,就會看到喪家,佛教辦完接著道教,道教辦完換成功德會,功德會辦完又回來辦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