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經營
永續經營
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長期以促進在地就業,協助照顧社區長者、青少年為使命。透過建立壽豐鄉安居樂業培力中心,希望能夠結合各方資源,打造豐田成為一個環境教育學習型社區。目前協會透過社區觀摩、生態體驗之旅、戶外教學等複合式收入、創意產品與餐點的販售、以及各種專業勞務服務等等發展,獲得利潤,並以培育地方人才為核心,期望透過區域整合以及多元化的發展,創造一個幸福社區。
充滿幸福感、安居樂業的社區
拿起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的名片,背面密密麻麻地表列著協會工作夥伴的名字和連絡方式。總幹事楊鈞弼解釋,這是因為所有的同仁都很樂意為大家服務,在這裡,我們就是一家人。而家,正是協會的起源。
1996年,4個家庭聚在一起共同思考能夠為社區做什麼。一開始只是單純想為社區盡一分心力,當時盤點了社區的狀況,結果發現社區正面臨老人、單親家庭與隔代教養,以及缺乏在地就業機會等等議題的挑戰。隨著大家共同的努力,1999年時已經有20幾個家庭共同加入,為了能夠更有效地結合資源服務鄉里,2001年正式立案成立協會。並渴望透過大家共同無私的奉獻,能夠把社區打造成一個如同禮運大同篇安居樂業的環境。一路走來,每當遭遇瓶頸或是產生疑惑時,大家就會共聚一堂,重新檢視現有的努力是否符合當時在地就業、老人照顧和青少年照顧3項使命。
為了協助在地婦女就業,協會開始接受政府的勞務採購,而永續/希望就業工程,以及後來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就成為協會創造在地工作機會最大的助力。
在發展就業機會的過程中,曾有許多專家建議聚焦於產業發展。協會經過仔細評估之後,認為產業發展有其週期性,不一定適合社區,而社區的永續經營需要依靠教育,教育才是一切的根本,因此確立了以環境教育和培養對土地的感情為協會主要的發展策略。正因為如此,協會把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進用人員視為人才,把培力他人視為工作重點,當預期的績效達成之後,協會並不急於擴大營運規模,而是回過頭來專注學習並深化社區的照顧服務。楊鈞弼認為,唯有打好基礎,才能面對未來在商業市場上的競爭。特別是非營利組織運用社會資本,有時很難和企業的經濟資本對抗,如果運用不當,還會受到社會的公評與質疑。因此協會一直很小心拿捏分際,尤其是在2007年獲頒總統文化獎的最高殊榮之後,更加重了協會的責任心。2012年協會更進一步拿到了環境教育的認證,並正朝著自己的長期目標一步一步邁進。
目前豐田三村1,700戶人家中,在老人課程、兒童與青少年的照顧或是在地就業上,約有70至80% 的家庭和協會有連結。楊鈞弼表示,協會並不會去追逐資源。在過去成立的自發性的非營利組織,社會責任感強烈,不但具有韌性,也充滿了理想與願景,也因此會避免走向形式化道路。
產生漣漪,同心圓式的發展
組織的再造與永續,是所有非營利組織共同的挑戰。而組織能不能繼續,需要結合志工與專業人員共同努力。楊鈞弼解釋,協會採取一種同心圓式的發展策略,經由個人、家庭、組織、到社區認同,之後再與周邊社區連結,一層一層向外擴展。
楊鈞弼也認為,資源分享非常重要。過去如果社大開課,可能會選在同一個地點開設數門課程,但是這個模式在鄉村不易推行。因此協會四處拜訪,尋找有共同理念的夥伴,最終在15個村逐步開設了12個班,用同樣的資源,透過資源分享帶動大家一起前進。
同心圓式的發展,其核心就是能力提升。楊鈞弼認為,一個人如果想在鄉下生存,要培養多元的專長能力。因此協會執行培力就業計畫時,會試著統整市場所需要的人力需求,然後在進行培訓。當能力提升之後,一個人就有可以服務更多的人。
對於青少年的陪伴工作,協會尊重每一個人的獨特性。曾經招收過4屆的青少年服務隊,後來改變成為融入社區生活的陪伴工作。例如,參與學校晨間課程,運用在地數位機會中心,開放青少年在放學之後前來學習。在五味屋兒少教育照護據點則提供高關懷青少年的團體課程。
充分運用空間,發展產業
每當協會發現在地的閒置空間,就會主動探詢是否能夠租用,用來發展在地產業,甚至也有在地居民主動提供給協會運用。例如,整理一個小空間讓服務學習的學生可以居住,整理土地做為生態池、生態園區或是種植黑豆。目前協會共設立了老人、外配、兒少照護服務據點、安全營造作業中心、數位機會學習中心、樂齡學習中心、五味屋兒少教育照護據點、新住民姐妹學習中心、環保小學堂、豐田文史館接待服務中心、繪本故事教育館、自然耕作體驗園區、社區育苗場、生態態教育園區、水資源保存教育區、花蓮溪棲地教育區、2628水源涵養保安林、農校實習林場、社區廚房等有關教育、 照護、服務、產業發展15處設施場所。
協會透過社區觀摩、生態體驗之旅、戶外教學等複合式收入、創意產品與餐點的販售以及各種專業勞務服務等等獲得利潤。2012年,協會僱用17位員工。總計收入約1,400萬,其中52%來自自營事業項目,36%來自政府補助,而11至12%則來自社會大眾的捐助。相關盈餘將運用於人員培訓、回饋社會公益和相關週轉支出。
組織永續
對於永續的議題,在楊鈞弼的心目中,社區的永續遠比組織的永續更為重要。「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是被需要才存在、是被環境創造出來的,如果不需要我們就退場。」楊鈞弼抱著起碼還可以回到原點單純當個志工,做能力所及之事的樂觀心情,時時提醒自己非營利組織要認清使命和目標,避免把組織當成個人事業體或是爭取資源的媒介來經營。
另一方面,楊鈞弼也強調在地認同和社區的情感連結,是促進青年返鄉發展的重要媒介。在過去,年輕人想要回來,老人家會質疑他們回來做什麼?隨著社區的發展和外地工作機會的減少,已經有在外地讀完大學的年輕人回來社區繼承父業,開小吃店、開怪手、送貨運等等。而協會的任務就是創造經濟、帶動社區,給想回來發展的人、想住在這裡的理念相近的人一個好的環境。協會不與民爭利,那些大家在經營的產業,協會不會做,例如,協會做老人送餐服務,但是不賣便當。
協會力求貼近居民的需求,創造出細微的幸福感,並期待能夠不斷提升能力,順應時代需求的轉變,日新又新。未來,協會也希望能夠提升組織成員的參與度,和社區居民站在一起,攜手前行。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姓名標示為「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