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
復刻「採菁打藍」工序 重現暖暖藍染榮景
為了保留基隆暖暖山區的傳統藍染產業文化,基隆市傳統文藝農業協會由老帶少,青銀共創,使用200年歷史的古蹟菁礐池,開發出藍靛染料製程的體驗活動及各種藍染藝術文化商品,讓藍靛技法得到傳承,也創造了青年就業的機會。
-
創造原鄉觀光產業鏈 泰雅族女婿為部落經濟加值
位於新竹縣五峰鄉的五峰竹林養生村合作社,以保存泰雅族部落文化為主軸,創造社區完整產業鏈,培力在地人才。從2010年成立至今,建構出旅遊、農產品銷售、文創商品、特色餐飲等統整在地資源的觀光產業,於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2019年,曾創下單年接待6千人次團客的佳績。
-
創立「海口腔」品牌 為青年參與地方創生鋪路
從居民協力彩繪一面故事牆過程中,台中市梧棲區下寮社區發展協會發現文化記憶和居民凝聚力的可貴,進而號召青年參與地方創生,創立「海口腔Hi Culture」(以下簡稱「海口腔」)品牌與平台,規劃遊程、特色商品、體驗課程活動,為社區找到自主創收的新商業模式,目標10年內發展成社會企業,讓社區得以永續發展。
-
伐竹產業轉型 泰雅原鄉突圍新生
為了應對原住民保留地禁伐政策對桂竹產業的衝擊,一群泰雅族年輕人組織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積極倡議竹林定期採伐的重要。他們也著手開發體驗活動與竹工藝品,自創泰雅族竹飾品品牌「Qengay na Bamboo」,並開發出竹製手杖代工生產新商機,為家鄉桂竹產業尋找永續發展的出路。
-
以多元計畫力拼轉型 搭起弱勢者求職的橋樑
扎根東台灣身心障礙服務多年的李勝賢文教基金會,因開創新的營運計畫急需人力協助,2019年向勞動部提出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三年計畫,以「在地餐桌」概念及健康理念為導向的便當、茶會、饅頭、堅果及烏梅洛神飲為主要銷售產品。4年來,獲利穩定,翻轉基金會20多年來社福團體的角色,成為指標性服務機構。
-
建構無飢餓網絡 創造弱勢就業機會
位於彰化縣二林鎮的彰化縣樂林食物銀行慈善會(簡稱「樂林食物銀行」),成立不到4年,已建立全台密度最高的食物冰箱據點,幫助附近鄰里生活匱乏的邊緣家戶。為了能夠永續經營,樂林食物銀行進一步成立「傳愛小舖」工作坊,製作饅頭和水餃來販售,創造中高齡婦女就業機會,往營收自己自主的社會企業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