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
以多元計畫力拼轉型 搭起弱勢者求職的橋樑
扎根東台灣身心障礙服務多年的李勝賢文教基金會,因開創新的營運計畫急需人力協助,2019年向勞動部提出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三年計畫,以「在地餐桌」概念及健康理念為導向的便當、茶會、饅頭、堅果及烏梅洛神飲為主要銷售產品。4年來,獲利穩定,翻轉基金會20多年來社福團體的角色,成為指標性服務機構。
-
建構無飢餓網絡 創造弱勢就業機會
位於彰化縣二林鎮的彰化縣樂林食物銀行慈善會(簡稱「樂林食物銀行」),成立不到4年,已建立全台密度最高的食物冰箱據點,幫助附近鄰里生活匱乏的邊緣家戶。為了能夠永續經營,樂林食物銀行進一步成立「傳愛小舖」工作坊,製作饅頭和水餃來販售,創造中高齡婦女就業機會,往營收自己自主的社會企業目標邁進。
-
發展在地三級農業 鋪一條青年回家路
奇美部落居民在2008年成立花蓮縣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企圖解決人口外流問題,並藉由發展在地三級農業,讓傳統文化「活生生」保留下來。十多年來,協會接連推出文化泛舟、草藥營、野菜營、獵人營等體驗活動,也成立「奇美有機村」和開發特色商品。一步一腳印的耕耘,讓奇美部落成為臺灣最知名的原住民原鄉之一。
-
藝術創作者組團隊 帶動「水金九」文化觀光產業
臺灣類博物館發展協會,是由一群深耕在地的藝術創作者所組成的團隊。他們以新北市瑞芳區的「山城美館展演藝廊」為據點,發揮「類博物館」精神,把博物館的文化與教育功能展現在社區中,提高民眾社交意願、凝聚學習動機,藉以帶動產業發展,創造地方就業機會。
-
充分利用酪梨農廢棄物 讓地方產業再加值
台南市大內區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以特色農作物酪梨為核心,發展出結合「農廢棄物再利用、地方創生、低碳家園」三大目標的社區產業模式,不只開發出防蚊液、手工皂、酪梨籽麵等多元商品,還組織甜根子草環境體驗遊程,並和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合作,為靜態的農村帶來人氣與活力。
-
翻轉劣勢 實現里山聚落 -古坑鄉華南社區
雲林古坑華南社區居住人口僅120多人,是全台灣人口最少社區之一,但十多年前與原本即將廢校的華南國小合作,將社區故事融入學校課程,運用巧思行銷在地農產品,並將盈餘挹注教育及社會福利,成為生態、生產、生活合一的里山聚落。不僅學校因著實驗教育起死回生,吸引許多家長帶孩子跨區就讀,社區也逐漸翻轉凋零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