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
無尾港濕地生態教室,賞鳥外的永續商機
蘇澳鎮無尾港原本是近海漁民安居樂業的聚落,歷經日治時期引水至他方,造成出海口的水量銳減,後又因為颱風來襲改變河道影響,泥沙堆積嚴重,水流無法排泄,形成面積超過百頃的沼澤湖泊,後來卻成了候鳥棲地。1993年無尾港正式成為臺灣第一個水鳥保護區,同時也是賞鳥聖地。
-
關西鎮金山社區發展協會,讓老礦區變咖啡新聚落
位於新竹縣關西鎮的「馬武督」在泰雅族語中是指人文與物資薈萃的地方,這裡也是「羅馬公路」(桃園復興羅浮到新竹關西馬武督)的起點,一向是假日踏青、遊玩的好去處。近年來,在一批返鄉遊子全心投入之下,「馬武督咖啡」漸漸嶄露頭角,成功改造這個曾是石灰礦區的命運。
-
濕盟的生態保育 讓洲仔濕地變身自然景觀樂園
社團法人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簡稱濕盟)與高雄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處合作,認養經營管理面積9.1公頃的洲仔濕地,推出多種主題活動,帶領民眾與企業團體企業團體接觸、了解、體驗環境議題,是高雄首批認證適合進行自然環境教育、生態教育的優良場所。
-
海線一家親環保協會 食農教育與海廢藝術,科學化打造永續商模
一對返鄉的年輕夫妻,憑著對地方風土的熱愛,把永續家園的目標落實為日常的實踐,從食農校育、海線藝術生態雙管齊下,打造不一樣的海線風情。
-
鹿港鎮景福社區發展協會 三輪車踩出人文新風景
從關懷、照護社區長者的本業出發,彰化縣鹿港鎮景福社區發展協會在政府輔導下執行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把來到文史重地鹿港鎮的旅客也納入服務,推出拉車導覽的行程,成為在地觀光行銷的「門面擔當」。
-
雲林囡仔把廢校變基地 創造口湖永續產業
青蚶村為雲林縣口湖鄉內最小的村落,盛產文蛤、鰻魚與臺灣特有種的青蚶(臺灣厚蟹)。因少子化與人口外流,有49年校史的口湖國小青蚶分校已停止招生。2020年,當地青年接手廢棄閒置的校園空間,串連在地商家、青農、村民並引進政府資源,打造《覓海小徑—永續口湖海口基地》創立遊程品牌,力圖找回昔日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