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故事
把排灣族十字繡工藝傳下去—達瓦蘭彩布工坊
抱著對十字繡工藝的強烈興趣,以及想要幫助部落婦女提升經濟能力的夢想,許淑慧奮力學習成為培力講師,再回到原鄉屏東三地門達瓦蘭部落,傳授現代工藝手法,並提供部落婦女工作機會。過程中經由婦權會申請微型手工藝專案補助的「嫄計畫」陪伴成長,讓工坊走出部落,打開市場。


培育弱勢不再弱勢—慈惠善導書院
位於屏東市東北方高樹鄉的慈惠善導書院,從提供弱勢家庭兒童的課後輔導做起,如今是個整合兒少陪伴、生活教養、家庭支持、農場經營、品牌行銷及職訓功能的多功能組織,拉拔在地無助兒少、就業弱勢、經濟困窘的失能家庭。這24年的堅持,全是源自創辦人讓青年留鄉、讓弱勢翻轉的夢想。




漁二代齊力復興「石斑魚的故鄉」—高雄新港社區協會
高雄永安區是台灣石斑魚的養殖重鎮之一,2016年的一場霸王級寒流,幾乎毀了漁民3年的心血。當時許多在外工作的漁二代紛紛回來幫忙重建,其中10位左右因此留鄉。漁村的一場危機,反而醞釀另一波社區的產業復興轉機。


8年級青年軍用「月食祭」點亮小鎮—左鎮公舘社區協會
在老人占1/4以上的台南左鎮公舘社區,遊客為月世界和化石而來,但土壤貧脊、資源匱乏,陷入「極限村落」的困境。近兩年卻出現一批青年軍,為這塊黃土堊地注入源源不絕的夢想和創意,讓這個小村落,不只有陳年化石,也閃耀著希望的鑽石。



村是遊戲小島-「藝農」的山村生活實踐
一對外地來的年輕人,跑到台南市官田鄉大崎村成家立業,以「村是遊戲小島」的創意,在破敗的牆垣中,接續前人的基礎,持續改造活化村落頹敗的家屋景觀,設計出孩子的大地闖關遊戲、辦營隊、開講座、搞市集,還開了一間店幫小農賣產品。持續活化村落,帶進親子遊客,摸索實踐在地共好生活的有趣姿態。




為園藝產業埋下創新種子-田尾公路花園協會
田尾公路花園協會把辦遊程定位為行銷,辦組合盆栽比賽則是為了找出有賣相的商品,把餅做大。未來的願景,是把田尾打造成在地園藝花博,還要把店家批發式的賣場變成一家家的花園,實現像IKEA一樣的體驗行銷,吸引遊客一來再來。看似傳統的田尾鄉園藝業者,正透過學習與創新,走向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