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專欄
啟動創生 發現地方需求
2012 年,廖誌汶以社會創新邏輯,在募資平台上實驗性地推出「稻田裡的餐桌」計畫。
透過全新商業模式,與農夫合作,運用當季特色食材,輔以活動設計,讓遊客體驗農
村生活,藉此傳播農村價值、銷售農產品,顛覆消費者對農村的印象,為農村覓得發
展契機。
公益創新 用電商科技架起愛心橋樑
歲末寒冬之際,民眾愛心捐贈的物資湧進各教養院和家扶中心;但其實這些珍貴的資源若
沒有妥善分配,容易發生「物資過剩」或浪費的問題。艾谷思享創建構物資分享平台,導
入電子商務模式,把民眾的愛心送到最適合的社福單位,以期發揮最大效益
社會經濟專題:「小而美」的在地微光
建立臺灣社會經濟的根基,需要的不只是大型企業的GDP貢獻,更需要源自在地、小而美的地方力量。當思考社區活化、文化再生時,兼具公益目的與永續發展的在地經濟方案,就像一盞又一盞小而美的微光,凝聚出耀眼的光束,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創造共好未來,協助小農賺錢來改變部落
要介紹「光原」之前,要先認識「瑪納」。長期擔任社工的陳雅禎,在就讀輔大時,受到長期關懷原住民的印度籍神父鄭穆熙啟發,開始在阿里山鄉推動有機農作,並於2007年正式成立「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主張「自助人助」,創立宗旨為協助原住民文化家庭的保存、提升原住民經濟與生活,並維護生態環境的保育。
真正善待每個異鄉的人
週日的台北車站大廳地板上,坐著一圈圈的人們,他們分享著家鄉菜、幫朋友慶生,分享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更多只是靜靜坐著,享受難得的假期。這群是來自印尼、越南、泰國與菲律賓的移工,來台灣幫我們扛下家庭看護、工廠勞工或漁工等辛苦的勞動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