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標籤查詢 /
標籤查詢:
-
找回大自然的循環 讓環境永續-火炎山苑裡沖積扇平原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有機不應只是口號,更是維護土地、環境健康,讓作物自然成長,也讓生物多樣性重返潔淨田間生態的行動。稻鴨庄的創建夥伴無償投入20年,把農村原貌找回來,更成為發展結合休閒的複合式有機農業優質代言人。
-
Soft Landing雙管齊下 回收廢棄床墊又創造就業
澳洲每年約有180萬張床墊被淘汰,半數都被丟進垃圾掩埋場,這些廢棄床墊成為最占空間的垃圾。社會企業Soft Landing找到解方,把營收的65%用來支付工資,聘僱就業弱勢者,在解決環保難題的同時,也創造了就業機會。
-
Clothing Bank創微加盟 助單親媽媽女力覺醒
送給單親媽媽漂亮的衣服去面試,不如教她把衣服變現。這是南非社會企業The Clothing Bank繳了三年學費才領悟的道理,但此後近 10年,它就靠著「微加盟」商業模式,引領超過4,700名失業族走上自立之路。
-
猴硐礦工文史協會 點亮台灣黑金歲月
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曾有群地下英雄在暗無天日的礦坑中默默付出。猴硐曾是台灣第一煤礦產區,但隨著石油燃料大量取代煤礦,加上接連發生的礦災事故,讓台灣礦業逐漸式微並畫下句點。猴硐礦工文史協會的成立,正是為了保留那段黑金歲月,避免消失在歷史洪流當中而努力奮鬥。
-
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做到「全球唯一」的秘密
全世界超過50個國家成立玩具圖書館,拿玩具當成教具,陪伴有需要的族群。但是,憑藉系統性分類、建置全國性網絡,甚至擦亮自我品牌、吸引國際企業主動結盟,還讓國際同業紛起效尤,「只有台灣做得到。」
-
康家社福基金會 靠「傻子精神」串起社區凝聚力
康家基金會深耕台中外埔區超過30年,創辦人夫妻檔的熱血事蹟,更是地方企業家樂善好施的表率。康家從服務社區長者、失智族群起步,隨後擴及身障族群與食物銀行,一路走來不忘「以人為本」的初衷,終能額外創造青年返鄉的附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