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標籤查詢 /
標籤查詢:
-
藝術創作者組團隊 帶動「水金九」文化觀光產業
臺灣類博物館發展協會,是由一群深耕在地的藝術創作者所組成的團隊。他們以新北市瑞芳區的「山城美館展演藝廊」為據點,發揮「類博物館」精神,把博物館的文化與教育功能展現在社區中,提高民眾社交意願、凝聚學習動機,藉以帶動產業發展,創造地方就業機會。
-
充分利用酪梨農廢棄物 讓地方產業再加值
台南市大內區石子瀨社區發展協會以特色農作物酪梨為核心,發展出結合「農廢棄物再利用、地方創生、低碳家園」三大目標的社區產業模式,不只開發出防蚊液、手工皂、酪梨籽麵等多元商品,還組織甜根子草環境體驗遊程,並和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合作,為靜態的農村帶來人氣與活力。
-
偏鄉媽媽靠「一畝田」變身創業娘子軍
印度社會企業Swayam Shikshan Prayog(SSP)成立24年來,致力提升女性權益,打從第一天就培訓並協助偏鄉女性創業,讓她們從「一畝田」出發,具體改善家計,並成為促進當地發展的社區創業家。
-
偏鄉脫貧 先幫助小雜貨店賺到錢
為了協助菲律賓婦女微型創業,社會企業Hapinoy整合為數龐大的紗麗紗麗商店(Sari-Sari Store),建構分銷管道,培養店主的經營能力,並媒合小額信貸機構提供資金。從2007年至今,Hapinoy已協助約4萬名店主,並在新冠疫情期間協助店家發展數位力,讓商店營收平均提高10-20%。
-
連結200個社區 創造2,000個兼職工作
Local Alike連結地方社區與國際遊客,將社區居民視為平等的合作夥伴,教他們懂得說故事、服務客戶,建立起穩定的旅遊服務團隊。10年來已串聯200多個在地社區,創造了2,000個兼職工作,為社區家庭增加了20%收入。
-
劏房變光房!「要有光」把住房化為向上流動的工具
香港社企「要有光」,在香港這個全世界最昂貴的住房市場,幫窮人找到便宜房子居住,並協助他們脫貧。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在創辦人余偉業10年的努力下開花結果,如今,他的夢想更大,從一間房子到一整個村子,已幫助上千位香港窮人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