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標籤查詢 /
標籤查詢:
-
無毒米養出文創、觀光客群 - 彰化莿仔埤圳協會
彰化縣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將濁水溪沿線農產結合在地文化,以創新食農教育,翻轉了傳統農業,打造出農鄉新模式。疫情時代,還打造「阿畝ㄟ菜市仔」蔬菜箱,建立小農和消費者共好模式
-
營運是為了培力 Kilmarnock從社福轉型社企
身心障礙者進入職場工作具有多重意義。一份穩定工作不只能讓他們邁向自立,企業提供的技能訓練與人際關係也可活絡他們的生活。紐西蘭社會企業Kilmarnock把「培力」過程機制化,讓身心障礙者藉由職場上的學習、參與和合作,提升個人生活品質。
-
朝陽山海生態村 串連「山、海、人」最佳美景
台灣唯一靠海的客家村,透過朝陽社區發展協會有系統地把固有的農漁業加入文創元素,並為社區注入生態導覽活力,營造永續環境社區。
-
找回大自然的循環 讓環境永續-火炎山苑裡沖積扇平原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有機不應只是口號,更是維護土地、環境健康,讓作物自然成長,也讓生物多樣性重返潔淨田間生態的行動。稻鴨庄的創建夥伴無償投入20年,把農村原貌找回來,更成為發展結合休閒的複合式有機農業優質代言人。
-
Soft Landing雙管齊下 回收廢棄床墊又創造就業
澳洲每年約有180萬張床墊被淘汰,半數都被丟進垃圾掩埋場,這些廢棄床墊成為最占空間的垃圾。社會企業Soft Landing找到解方,把營收的65%用來支付工資,聘僱就業弱勢者,在解決環保難題的同時,也創造了就業機會。
-
Clothing Bank創微加盟 助單親媽媽女力覺醒
送給單親媽媽漂亮的衣服去面試,不如教她把衣服變現。這是南非社會企業The Clothing Bank繳了三年學費才領悟的道理,但此後近 10年,它就靠著「微加盟」商業模式,引領超過4,700名失業族走上自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