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故事
花蓮芥菜種會 打造中高齡就業應許之地
芥菜種會是台灣第一個立案的社福機構,最早在花蓮新城鄉成立習藝所,開辦免費技職學校,培訓原住民工作技能。2012年起因應高齡化社會,以培力原住民熟齡婦女及長者為重心,2020年推出「50+熟齡培力計畫」,鼓勵中高齡善用累積的智慧及能力,翻轉退休觀點,重新投入勞動力市場及社會服務場域。



送情柴燃起部落再造 不畏疫情重現卡札札嵐風情
原住民族部落推動「輕旅行」,活絡經濟已行之有年,行程設計必須融入在地文化,才能受到遊客青睞。屏東縣泰武鄉萬安社區發展協會,在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支持下,以復興排灣族中斷60年的「送情柴」文化為主題,結合環境教育,推出具在地特色的文化遊程和自然生態體驗,創造青年就業機會。



高獲利烘焙坊 往社會企業邁進
為了達到讓社區關懷據點永續經營、推廣在地農產品與勞動培力的三大目標,彰化縣溪湖鎮西勢社區發展協會成立「禾豐傳奇烘焙坊」,製作和販售特色麵包。短短3年多時間,創下單季營業額超過新台幣300萬元的佳績。務實耕耘與獲利成果,讓社區往社會企業發展的夢想成為可能。


復刻「採菁打藍」工序 重現暖暖藍染榮景
為了保留基隆暖暖山區的傳統藍染產業文化,基隆市傳統文藝農業協會由老帶少,青銀共創,使用200年歷史的古蹟菁礐池,開發出藍靛染料製程的體驗活動及各種藍染藝術文化商品,讓藍靛技法得到傳承,也創造了青年就業的機會。





部落吉祥物山豬為題 復興鄒族文化榮景
八八風災之後,阿里山鄉來吉社區發展協會一路帶領部落重建,並以山豬做為主要形象,開發木工藝品與觀光產業,舉辦生態體驗、音樂會、市集等活動,藉以活化地方經濟,帶動青年人才回流來吉部落。十幾年來,整個來吉部落景觀被打造得深具鮮明辨識度,吸引遊客不斷前來體驗鄒族文化之美。


創造原鄉觀光產業鏈 泰雅族女婿為部落經濟加值
位於新竹縣五峰鄉的五峰竹林養生村合作社,以保存泰雅族部落文化為主軸,創造社區完整產業鏈,培力在地人才。從2010年成立至今,建構出旅遊、農產品銷售、文創商品、特色餐飲等統整在地資源的觀光產業,於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2019年,曾創下單年接待6千人次團客的佳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