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標籤查詢 /
標籤查詢:
-
社會企業世界論壇志工招募資訊
招募期間:即日起至114年8月31日止。
招募對象:具英文能力、熱衷國際交流與社會創新議題之夥伴。
服務內容:協助論壇現場運作及國際與會者接待。
志工福利:免費參加論壇(門票價值新臺幣22,000元)、國際志工證明以及與全球創新者交流。 -
從在地串連區域,打造南台灣工藝與生活基地
2024年5月,一座嶄新的柴燒窯在高雄六龜的山中悄然升火。陶藝家李懷錦帶著一群「素人工藝師」將手捏成形的杯盤放入窯中,火光映照在她們的臉上,也映照著寶來社區十多年來的成長軌跡。
-
農廢是門好生意-從官田出發的綠色行動
在台南官田,秋冬收成過後,田埂邊常可見農民就地堆積的菱角殼。在更早期環保意識尚未萌芽的年代,這些廢棄物甚至會被悄悄焚燒,對空氣與土壤造成傷害。但如今,這些被遺棄的黑色菱角殼已經脫殼化炭,成為有名的「烏金」。一種能淨化空氣、改善土壤的生物炭。這個改變,是一場結合在地智慧與循環經濟的共好實驗。
-
從地方創生到技術輸出 台灣城鄉藝農實踐協會的雙軌轉型
在台南市官田區大崎村,有一處充滿藝術與創意氛圍的聚落空間——「大崎村落創藝基地」。這個基地原本是村內的閒置空間,透過林建叡所帶領的台灣城鄉藝農實踐協會進行長達14年的在地深耕與轉型,結合藝術、設計與教育,逐漸形成了具備社會設計、商業經營與地方振興三重使命的社會創新案例。
-
地方創生的「康莊」大道:北台灣最大有機農業聚落
十多年前,在桃園大溪區南半部、靠近石門水庫附近,沿著康莊路的義和里範圍,原有大片休耕地。直到一位退休教師連結一群在地農友,將這片荒地翻轉變成一片綠意和一排排溫室,形成廣達20公頃的北台灣有機農業密度最高的地區,並透過生產合作社模式,把農產品賣出去,把遊客吸進來。
-
「有機的堆疊」成功打造「藝居共生」典範
位於台北市城南的寶藏巖文化村,從類眷村聚落蛻變為藝術與生活共構的社區實驗場。由居民自發成立的寶藏巖文化村協會,以「藝居共生聚落文化」為核心理念,透過文化活動串聯藝術創作、社區參與和在地經濟發展,形塑出一套融合創生與生活的運作模式,並以聚落生活文化,訴說著都會發展史的過程。